

极端天气下的大闸蟹自由
作者:邢海洋金风起,又到了一年中的食螃蟹季节,今年夏天的反常天气,是否也影响了大闸蟹的供应呢?
今年夏秋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普遍偏高,江苏是产蟹大省,更是热如蒸笼,多地最高温度在31℃~35℃,还有一些地区出现了超过40℃的高温天气。8月南京国家基准气候站探测到平均气温31.3℃,较常年显著偏高3.4℃。夏日酷暑,螃蟹即使生活在水里也受到影响。水温升高导致螃蟹生长慢,出现了很多死蟹现象,据蟹农反映,一亩地一天死二三十只蟹是常事。螃蟹从生长到上市,一生中至少要完成四五次的蜕壳。天气太热,蜕壳的速度慢了,故而今年的螃蟹上市晚,很多蟹塘出蟹要晚上一个月。
大闸蟹是否会减产?按照9月底开捕的阳澄湖工作人员的抽测,高温、少雨加台风给大闸蟹养殖造成打击,蟹农们用了补草、调水、增氧、投饵等各种措施,产量预计在9900吨左右,这比去年1.1万吨的产量少了一成。阳澄湖这样的精品产区尚且如此,其他产区想必也难有起色。今年的大闸蟹按理说是会供不应求的,去年的食蟹自由,今年将成为泡影了。
但减产预期并未带来螃蟹价格的飙高,“十一”过后,如往常一样,随着螃蟹集中上市,价格开始跳水。在大闸蟹主产区苏州的批发市场,中秋节期间,2.5~3两的母蟹平均批发价为140~198元/公斤,9月末已降为122~140元/公斤;10月中旬,2.5~3两的母蟹平均批发价进一步跌至110元/公斤。广州的超市内还曾出现了6.98元/只的特价蟹,一时间人们以为今年大闸蟹会比去年还便宜,减产似乎并未影响食蟹自由。
天气有波动,大闸蟹也有大小年。去年的天气整体上北热南凉,大闸蟹主产地长江三角洲夏日无酷暑,有利于螃蟹生长,蟹塘收成普遍比常年高出一两成。核心产地阳澄湖得益于气候适宜,大闸蟹的规格普遍大于前年,总产量为1.1万吨,比前年多出0.16万吨,以至于大闸蟹大降价。在江苏淮安,大闸蟹的收购价便宜时2两母蟹只需30元/斤,4两母蟹降到了44元/斤,这都是历史上少有的低价。食蟹自由不期而至,去年是这几年中品尝大闸蟹的最佳时机。
再往前,大闸蟹都是颇不便宜的,甚至得用奢侈品来定义。大闸蟹这种生鲜,若是实物送礼,稍不及时就可能脱水死掉,这时细菌就会在无氧环境下快速繁殖,对食用者造成危害,轻则腹泻,严重的就得去医院。送礼不好送实物,螃蟹券应运而生,彼时六公六母的阳澄湖大闸蟹礼券,动辄券面价值一两千元,送礼都是大礼。疫情防控期间,凭着价格高昂,大闸蟹成为高档温泉的招牌菜品,汤泉门票上千元,自助餐却实现了大闸蟹自由。再后来,骗子们开始打起了螃蟹券的主意,印刷精美的礼券被送到家家户户,扫码领螃蟹,不明就里的居民糊里糊涂被骗走了支付密码。
大闸蟹已经成为深秋季节中国人饮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便不能大吃特吃,一家人团团围坐,吃螃蟹、喝黄酒、赏菊花,生活中的仪式感是要有的。大闸蟹的销售渠道,也不再局限于超市、菜市场和礼品店,而是实体店、电商和直播间全方位营销。毕竟螃蟹这种很难统一定义质量,同时又价格高昂的大众刚需农产品,具有颇高的附加值,吸引了各路渠道商来分一杯羹,少了中间环节,价格因此更透明、更低廉。
按照供求规律,今年大闸蟹并未因减产而价格暴涨,想必是需求也同步减少了。当大家都是象征性地品尝,价格自然涨不起来。于是在减产和消费降级中,大闸蟹虽自由,却不能称为真的“消费自由”。 大闸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