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311)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曾几何时,文字存在于小学课本里、流转在影视剧旁白中,文字的功能似乎只是便于人们认识事物的本源,作为演员在演绎当下情境的辅助色,诗词中的句式,也是文字逐一被敲打后的细琢。
而现在,我做了三年的广告文案,工作职能和文字打交道的场景却越来越少,在盛行网络热梗和参差不齐的内容世界里,我反倒找不准自己的职能定位在哪里。
在社交平台的评论区里,不乏随波逐流的声音,如“蹲后续”“绝了”“×××实在太全面了”“谁懂啊”“求带”等用语;打开招聘软件,会发现现在的招聘需求都写不全,可这个现象大抵在我打开软件之前就存在许久了吧,通篇满目都是“可接受小白”“底薪××××起,速来”“谁和我一起做同事”。
说真的,我一直认为我的职能只是和文字打交道,不曾想过我竟然会接触剪辑设计,而且还是“半桶水”的状态。因为工作需要,我被迫学会了剪辑,捡回大学时上课都会犯困的图片编辑软件应用。与此同时,我似乎已经失去码字的专业能力了。
今年上半年,我一直在摸索社交平台的“起号法则”,可成效一般,也许是我还没摸清门路吧。社交媒体上的标题,我会照着标本样式去模仿或仿写,试图把观众“骗”进来,再进行下一步的操作,起码笔记的浏览量可以得到保证。比如模仿爆款标题的写作:“家人们谁懂啊?我被×××惊艳到了!”“大数据请把我推给×××的粉丝”“绝了!从来都没有试过×××”“体验感敲棒!你确定不来试试?”等等。发出笔记的那一瞬间,我就开始紧张,盯着浏览量一点一点爬升,等着点赞数和评论数何时能出现99+,默默祈祷实现小爆文的机会会落在我头上,可惜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
在偌大的网络世界里,它与现实世界平行,同时又与真实社会交织在一起。在这个世界里,不缺少会写文字的人,也不缺乏会说话的人,问题是,现如今的信息碎片像电子垃圾般涌入脑子里。就我个人而言,现在的语言词汇量能记得住的,少之又少。因为工作需要,通常会被要求要有“网感”,要懂得追热点。热点在哪里,需求就会在哪里。但现在的我,似乎离开“网感”,已经不知道该怎么说话了。
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正常的起笔落笔都让我感觉有点陌生。就像我们广东人说的一句话,“吃进肚子里的才是自己的”,文字也是一样的,吸收什么样的文字,才会去输出什么样的文字。
在流行的网络世界里,网络不应该只有随波逐流的观众,也不应该只有输出各类观点的博主。它就像个巨大的窥视器,要把自己剖开了,才能窥见里面的五脏六腑。可文字单一、语言匮乏,得了“网络失语症”的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日暮星落)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