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牺牲的局部”的电动车

作者:邢海洋

成都车展如火如荼,参展人员一下飞机就被成都火热的天气带入了氛围。阳光灼热,车展内外,对天气敏感的电动车又成了话题中心。“电动爹”,冬天不行,原来夏天也不行。

纯电车在南方的适用性其实比北方强。可天气热,为什么电动车又不耐用了?相比于北方冬天的制暖,南方夏天里电动车的空调还是比较节省的,一般情况下,纯电动汽车空调制冷一小时的耗电量在1~2度。但如果车辆的空调功率较大,或者车内温度与设定温度相差较大,耗电量可能会更高。而汽车开暖风,简单的电加热一小时耗电量通常在5~6度,空气能热泵会好一些,但效率高的也得耗电2~3度。如果以电动车在城市内1小时行驶60公里耗电10度来计算,夏日空调降温只占到了车辆耗电的一两成。

但极端高温下,电动车恐怕就不是10度电能跑60公里了。今年7月份热浪来袭,河南多地出现了40摄氏度的高温,有报道称高温天气导致河南省约96万辆电动汽车出现了续航里程急剧减少、充电时间延长等问题。有研究表明,当电池温度从30摄氏度升高到40摄氏度,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可能下降20%~40%。不只是续航里程,温度高意味着电池物质分子运动加剧,电池变得更加不稳定,这增加了电池着火爆炸的危险。长期暴露在高温环境中,电池的寿命也会受影响。

怕冷也怕热,电动车这顶“电动爹”的帽子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是再也摘不掉了。

当夏日高温来袭,电动车车主们最困扰的还不是续航里程缩短、电池寿命“腰斩”,而是根本充不上电。作为成都限制非民用电的一部分,充电桩成为主要的限电对象,司机们遇到的麻烦是无处充电,即使找到了还在运营的充电桩,充电功率也达不到定额。在成都,有的充电桩从全天开放变成了定时开放,有的充电站只开放了部分充电桩。还有一些充电桩不开放了却不在App上标示出来,有的车主找了17个充电桩才充满电。“什么800V、900V,液冷、超充,通通达不到最高功率,更不要谈什么充电10分钟,能跑500公里。”车企绞尽脑汁研发的大功率充电技术,在电力紧张时期变得毫无价值。

凡此种种,都显示出充电这种汽车的补能方式,似乎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先天缺陷。

之所以是先天缺陷,是因为汽车充电百分百依赖电网,而电网的发电端与使用端,即发电和用电是同时完成的,用户需要多少电,电厂就差不多要发多少电。发电过多或者过少会导致电网的频率变动,进而造成电能质量的下降,轻则降低电器的表现,重则伤害电子元器件。电动车充电是一个产生大功率、大电流的过程,普通冰箱一天也用不了一度电,可电动车若按厂家宣传的10分钟充电能跑500公里,意味着10分钟就得充几十度甚至上百度电,一辆车产生的电流是一台冰箱的数千倍甚至上万倍。一辆车超快充就可能改变一个小规模电网系统的供需平衡,更不用说成百上千的电动车一起充电,一个城市的电网系统都可能因此崩溃。故而电动车的快充并不是越快越好,更不能追求像加油那样的即来即走。

虽然顶着“电动爹”的帽子,但新能源车还是受到消费者的追捧,7月销量超过燃油车,这是和中国车企在新能源领域塑造出的竞争力分不开的。问题是,无论是长假期间高速路上的充电长龙,还是严寒高温中的失速式掉电,总有一些时候,其实是挺多的情境,部分车主成了“被牺牲的局部”。这一次,起因是长江流域的“秋老虎”和西电东送。而成都作为中国内陆发展最快、科技与时尚蓬勃爆发的大城市,本不应该被“牺牲”。 新能源车

上一篇: 《乐律全书》
下一篇: 断崖式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