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清通礼》
作者:卜键
乾隆元年六月,登基还不到一年的弘历传谕总理事务王大臣,命纂修礼书,谕曰:
朕闻三代圣王,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所以总一海内,整齐万民,而防其淫侈,救其凋敝也。汉唐以后,粗备郊庙朝廷之仪,具其名物,藏于有司,时出而用之。虽缙绅学士,皆未能通晓。至于闾阎、车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纪,皆未尝辨其等威,议其数度,是以争为侈恣,而耗败亦由之。将以化民成俗,其道无由。前代儒者虽有书仪家礼等书,而仪节繁委,时异制殊,士大夫或可遵循,而难施于黎庶。本朝会典所载,卷帙繁重,民间亦未易购藏。应萃集历代礼书并本朝会典,将冠婚丧祭一切仪制,斟酌损益,汇成一书,务期明白简易,俾士民易守。著总理事务王大臣会同该部,从容定议。(《清高宗实录》卷二一)
说得很对。礼仪本来是依据人的情性而制,用以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后来则多记朝廷服舆、宫室郊庙之仪。此类书籍一般篇幅浩繁,藏于宫廷和官府,民间不易看到。青年天子要求编纂一部通俗易懂、可供士庶阅读和遵守的礼书,并将此事交给内阁和礼部办理。
那时的枢阁皆由几位前朝名臣执掌,如鄂尔泰、张廷玉,各有一班门生故吏,渐成朋党之势,弘历登基未久就加以打压。不知他将编纂之事交给何人,总之由阁部大臣接受下来,也会立即布置,进展则很慢。乾隆二十一年,内阁大学士来保领衔上进书表,意味着该书经过20余年终告完竣。来保,满洲正白旗人,喜塔腊氏,乾隆十二年十二月升武英殿大学士,十三年九月为军机大臣,颇得倚信。其主持《大清通礼》编务,应在这之后,此前由谁办理,不得而知。据《国朝宫史》卷二六:“皇上命纂辑通礼,与会典相表里,以吉、嘉、军、宾、凶为次。凡五十卷,乾隆二十四年校刊。”可知该书稿进呈御览后,又经过约三年的编校制版,才得刊行。
至四库开馆,《大清通礼》又经过一番核校誊录,由刊本转回写本,而且是四库全书和四库荟要皆收入,至少要抄7+2遍,也觉有趣。荟要本提要较简,末署“乾隆四十二年二月恭校上”。而全书文渊阁本提要则署“乾隆四十五年恭校上”,曰:
我皇上声律身度,典制修明,特命酌定此编,悬为令甲。自朝廷以迨于士庶,鸿纲细目,具有规程。事求其合宜,不拘泥于成迹;法求其可守,不夸饰以浮文。与前代礼书铺陈掌故,不切实用者迥殊。《记》曰礼从宜,又曰大礼必简,三代圣王,纳民轨物,其本义不过如斯。赐名曰《通礼》,信乎酌于古今而达于上下,为亿万年治世之范矣。
查《十三经注疏》,其中《周礼》42卷,《仪礼》50卷,《礼记》63卷,该书晚出2000余年,朝廷礼仪从器物到典则都大为增加,这样的篇幅的确可算从简了。
四十九年(1784)七月初一日,又值木兰秋狝,乾隆在避暑山庄翻阅文津阁本《大清通礼》,见其所列庙祀历代帝王位号,仍依照《会典》所定,将南北朝诸帝排除在外,以为不妥。他想起皇祖曾命集议增祀,命人查取礼部原议红本,康熙曾谕以“凡帝王曾在位者,除无道被弒亡国之主,此外尽应入庙,即一、二年者亦应崇祀”,而礼部未能遵改,遂谕曰:
自汉昭烈以至唐高祖,统一区夏,时之相去三百余年,其间英毅之辟、节俭之主,史不绝书,又安可置而不论?至于后五代,如朱温以及郭威,或起自寇窃,或身为叛臣,五十余年,更易数姓,中华统绪,不绝如线。然周世宗承借郭氏余业,凭有疆域,尚不失为令主。此而概不列入,则东西晋、前后五代数百年间守创各主祀典缺如,何以协千秋公论?他若元魏,雄据河北,地广势强,太武、道武勤思政理,讲学兴农,亦可为偏安英主,并当量入祀典,以示表彰……(《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一〇二七,论所有历代帝王庙祀著大学士九卿更行详议具奏)
该谕也说到康熙曾降旨将明神宗、光宗、熹宗撤出,特予明愍帝崇祯庙祀,实属公论,并命阁部大臣对《大清通礼》进行修订,且要求《大清会典》《日下旧闻考》等相关官书一律做出增删,发往各省者也要追回。
此时舒赫德、于敏中已去世,军机处负责督办官书进展,下传上达,协调在馆总裁的是和珅。6天后,和珅同时发出两封信函,其一致皇八子、排在第二的四库总裁永璇,转述面奉谕旨:
四库全书已经办竣,藏弆文渊、文源、文溯三阁之书,将来议定增添帝王位号,亦应将三阁原书撤出改正,并恭录原奉圣祖谕旨及朕昨所降明旨冠于本卷之首。其各处陈设之刻本,均逐一查明,交武英殿另行改刻抽换。又新、旧《大清会典》已入四库书者,亦应查明一律照办。著寄信交八阿哥、金简、曹文埴悉核妥办,毋稍遗漏。……至《会典》《通礼》二书,从前有无颁发各省,亦著查明共有若干分,将议增崇祀位号谕旨,改刻抽换篇页,照数一体发往更换。(《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一〇三〇,军机大臣和珅等为奉旨改刻抽换《大清通体》事致八阿哥等函)
其二致在京内阁大学士伍弥泰、嵇璜、蔡新等,转达谕旨,要他们会同九卿集议应行增祀者;复说面奉谕旨,明年春祭将亲到历代帝王庙行礼,要求赶办一应神牌位号,不得迟误。嵇璜、蔡新皆已年过七十,和珅在内阁不过是个协办大学士,却告知他们不要直接奏报,“得稿后先寄弟等阅看,公同酌核尽善,再行寄回,缮折具奏可也”(《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一〇三一,军机大臣为速行办稿妥议历代帝王祀典事致大学士等函)。显露一种专擅嘴脸。
未知伍弥泰等人是否照办,但他们显然很认真,遵旨提出一个25人的入围名单,包括按标准被拿下的两位亡国之君(唐宪宗、金哀宗),认为参照崇祯之例,二人应入祀典。乾隆予以认可,曰:“宪宗处唐中叶,各镇节度凭陵跋扈,僭叛不臣,宪宗命将专征,削平淮西,厥功颇伟,在有唐一代中,尚属英主。其末年被弒,系祸变猝乘,与荒乱失德、招变致衅者不同。至金哀宗处衰弱之时,国势已不可问。推其致败之由,实因熙宗海陵滛虐阶厉,哀宗自缢殉国,与明之愍帝事同一例,自应一体增祀。”
虽然仅对历代帝王的庙祀做出增删,但一一撤卷更换,包括历代帝王庙的重定位号,也是既花工夫又添费用,而乾隆对此忽略不计。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