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子监志》
作者:卜键
入清之后,国子监的行政职能大为弱化,且因翰林院设立庶常馆,从新科进士中考选庶吉士进馆深造,最高学府的说法也打了折扣,而其重要地位仍不可动摇。清廷很重视国子监,历代皇帝都会亲临国子监,祭孔或视学,礼仪详备;而朝廷对祭酒、司业的选配颇为慎重,还会让学养深厚的大臣兼管国子监事务。
这样一个传授经典的国家殿堂,这样的道统绵延、学人聚集之地,自会有人记载撰述。明嘉靖间,王材等纂成《皇明太学志》,后在隆庆、万历两朝各有增修。那时的大明属国朝鲜、自诩“小中华”的李氏王朝,也撰写了本国的《太学志》。清代,则有祭酒陆宗楷倡修《国子监志》,完成后献呈给乾隆帝。
陆宗楷,字健先,浙江仁和人,雍正元年得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检讨。此乃翰林最低的等级,于乾隆四年任国子监司业,十二年(1747)升祭酒,在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18载。三十年五月,陆宗楷在三年一度的官员考察中列为一等,升任兵部左侍郎,次年一月再升兵部尚书。由国子监到兵部跨度极大,升迁极速,推想老陆应有一些不适应,而皇上显然对其此前的业绩较满意,命继续管理国子监事务。因缺少记载,我们对陆宗楷编撰《国子监志》的情况全无所知,哪一年开办?哪一年办竣进呈?国子监中还有哪些人参与?多大篇幅?推想完稿应在陆宗楷的国子监任期之末,献呈后引起皇上关注,快速升迁或也与之相关。
老陆是读书人,做事认真,在国子监诸事用心,主持会试时,对取中试卷的磨勘亦仔细。己丑科排在第二十名的梁泉一卷,经王显曾签出40多条纰缪之处,陆宗楷即“请旨罚停殿试二科”。乾隆亲自调阅了改卷,命将梁泉革去进士,阅荐之同考官张曾敞交部严加议处,正考官刘纶、副考官德保俱交都察院议处。此类事情,无疑会得罪人的。两个月后,有旨:“陆宗楷年逾七旬,兵部尚书有本任应办之事,不必兼管国子监事务。”(《清高宗实录》卷八三六)下月,陆宗楷调礼部尚书。接着兼管国子监的是吏部左侍郎德保,两个月后奏称:历年皇帝颁赐国子监的书籍,遗失甚多,请令历任祭酒、司业、助教等员赔补。乾隆认为陆宗楷在国子监任职最久,对颁赐书籍漫不经心,听任遗失,命交部严加议处。而处分竟然是革职,明显偏重,不知是否与得罪人相关。后来陆宗楷又被任为内阁学士,不久即以年岁太大致仕。那是在三十六年三月,当年十一月陆宗楷列名三班九老,乾隆赐诸老臣游香山,特命宫廷画家为之绘图,也算是恩义始终了。至于所编《国子监志》,乾隆帝在三十九年三月交四库总裁王际华“重加校辑”,意味着有些不满意,但前提是肯定的,要收入四库全书。
四十二年(1777)三月,军机大臣等奏明承办未竣书籍,该书亦列在其中,书名为《太学志》,此时王际华已逝,分派户部左侍郎梁国治、詹事金士松为专管之员,“责成定限速纂”。受命办书者多为朝中大员,本职有一摊子事,有的分到不止一种书,也要合理分配时间。如梁国治职司甚繁,一下子领了四种未竣书,都属于第一责任人,只好交错赶办。今天能看到他与金士松的两件奏折,一在那年四月,奏称陆宗楷所修《国子监志》,“因原书太繁,原任尚书王际华遵旨勘正,奏准凡例,派员纂辑。臣等督同原办之纂修等,遵照赶办”,并请求添派编纂人员。另一在十月,珍贵的是记述原委,曰:
臣等奉派接办《国子监志》,查是书于乾隆三十九年三月内经原任尚书王际华面奉谕旨,重加校辑,招募监生姚冲、乔冠贤、黄永纶、宋镳四员缮写正副本,张永湖、刘锡瓒二员绘图,俱系自备资斧效力行走。其缮写绘图正本、副本俱已办有十之五六。迨本年五月臣等接办,所有酌加删改之处,仍令该誊录等照旧写绘,依限进呈。(录副奏折:梁国治、金士松,奏请留熟手誊录《国子监志》事,乾隆四十二年十月二十日。)
这是一条重要记载,虽嫌简略,却也提供了王际华受命重纂一事,由此也知皇上的态度。王际华组建的班底皆为国子监生,分为誊录和绘图,为什么没有纂修?推测应是基本照抄陆宗楷原稿,由四库编校审核,进呈后再据朱批修改。此奏也说到国子监的四名誊录中一人去外地任职,二人丁忧返乡,提请让丁忧者满一个月就返回办书,以保有几位熟手,不致影响进度。朱批“知道了”,也就是同意的意思。
对于陆宗楷,二人皆属翰林院晚辈,梁国治还曾在老陆属下做过两年司业,而其进书表则对原作无片语称赞。这是很不厚道的,据前所述,原稿的主要问题是对太学(国子监)的历史叙述过细,后人需要做是遵照上意做些删减,即所谓“钦裁旧志,纷更删唐宋以前;御定新编,缘起自元明之制”(《钦定国子监志》卷首)。一般说来,在基本框架不动的情况下,删改要比创作容易很多,是以仅用约三年就得以办竣。该书卷首有总纂官纪昀等所加按语,先称“乾隆四十三年臣户部尚书梁国治等奉敕修纂”,末署“乾隆四十六年闰五月恭校上”,乃校订誊清呈送御览的时间,编改的完稿还要早一些。纪昀等人的按语,也就是《四库全书总目》所收该条,文字有小的差异,兹以书中“提要”为准,曰:
先是国子祭酒陆宗楷等辑《太学志》进呈,而所述沿革故实,滥载及唐宋以前,殊失限断。乃诏重为改定,断自元明。盖本朝国子监及文庙,皆因前代遗址,其缔构实始于元初也。首为《圣谕》二卷,以记褒崇先圣,训示儒林之大法;次《御制诗文》七卷,备录列朝圣文,皇上宸翰;次《诣学》二卷,纪亲祀临雍之礼;次《庙制》二卷,前列图说,后志建葺年月规制。……识大识小,罔弗详赅,于以志国家重道崇儒、作人训俗之盛,较诸监臣之初编,如苇籥土鼓改而为韶钧之奏矣。
若说对陆宗楷原作有些贬低,而后来的两位奉旨办书的王际华、梁国治,也是压根不提。这也是《四库总目提要》的一个基本原则,将赞美尽量归于皇上,其他人就不要争风了。
梁国治接手时,距初编已过去约20年,又作了不少增补。如乾隆四十八年二月皇上至先师庙亲祀,有旨修造辟雍;四十九年八月辟雍落成,定于明年仲春临雍讲学,命制订一应礼仪,皆收入书中。可知在乾隆四十六年之后,该书内容亦多有增补。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