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高攀不起,通胀来了?

作者:邢海洋

普通黄瓜7元/斤,旱黄瓜9元/斤,西红柿呢?稍微便宜一点,6元/斤。立秋刚过,蔬菜价蹿天涨了起来,几天前,顶花带刺的黄瓜还只有2元/斤,眨眼间翻了几倍,叶菜也是贵得离谱,菠菜、茼蒿都得10元/斤上下了。停滞不前的物价,要被蔬菜带起来了?

查看全国各地的蔬菜行情,华北平原涨价最厉害,蔬菜大省山东也在涨。蔬菜基地寿光的蔬菜价格指数,7月29日还只是130,一周后的8月5日就跳到162,又过一周便是186。华北七下八上的主汛期,虽没有百年一遇的大暴雨,雨下得却不少,城市里常有被水淹的情况,想必那些种蔬菜的大棚也遭遇了同样的水涝灾害。今年雨水多,蔬菜地要么被淹,要么烂秧减产。

其实,每年的七月底八月初蔬菜都会涨一些。对于蔬菜的生长这是一个特殊时段,一个青黄不接的时段。在北方每年冬去春来,菜农们便开始一年的营生种下种子,夏天里蔬菜瓜果坐果结实,七八月之交蔬菜就要拉秧了。此时的晚秋蔬菜还没长成,又到了种冬储大白菜的季节,很多土地要腾出来种大白菜。多种因素之下,稍有风吹草动都可能带来蔬菜供应的青黄不接。

导致今年蔬菜供应青黄不接的因素是高温和多雨。高温、强光照会造成蔬菜生长缓慢,一般来说,15~32℃是大多数蔬菜正常生长的温度,低于13℃或者高于35℃则会引起蔬菜异常生长,影响品质和产量。刚刚过去的7月暖与湿并存,极端强降水与极端高温并存。入伏以来多地区出现大面积高温天气,甚至局部地区气温超40℃。均温方面,全国平均温度为23.2℃,较常年同期偏高1.1℃,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温。

雨水多,重则淹没蔬菜大棚,轻则改变土壤结构,也影响蔬菜生长。7月份,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4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多。其中辽河、淮河、黄河、海河、长江、松花江流域降水量均偏多,淮河和辽河流域降水量更是偏多一倍以上。黄淮等地7月中旬发生旱涝急转。

其实今年天气对物价的影响最先露出苗头、最典型的不是蔬菜,而是西瓜,尤其是来自宁夏的硒砂瓜。硒砂瓜长在干旱的戈壁,个头大,甜度高,上市比东部的西瓜晚,是立秋前后消夏避暑的主要西瓜品种。不过,在贫瘠的沙地种植硒砂瓜,负面作用越来越明显了。硒砂瓜个大味甜,是向土壤“贪婪”索取养分的结果。那里的土壤本来就贫瘠,种植几茬后,土地的肥力便急剧下降,加速沙化,土壤板结。硒砂瓜硕大而汁水充足,仅靠吸收土壤里的水分远远满足不了生长的需求,种植过程中还需灌溉,灌溉就得打井,汲取当地本来就很紧张的地下水资源。故而硒砂瓜已经作为生态环境涸泽而渔的品种,在它的主产区宁夏中卫等地被限产。

但限产退耕也是有序进行,怎奈主产区一场暴雨冰雹致使很多瓜田损失了八成的西瓜。硒砂瓜产地集中,一场冰雹就带来了价格巨变,蔬菜却是全国各地都有大面积种植,怎奈今年雨水多,即便是产地分散也未能分散风险。

蔬菜的种植周期短,尤其叶菜播种后一两个月就成熟,蔬菜的高攀不起,通常很快就会过去。有一种说法,蔬菜是通胀的先导。菜农们常年赔本,卡车司机利润微薄,零售商人垄断了市场供应,在物价的死水微澜中,一个最卷同时压力最大,又最为刚需的行当,有可能突然井喷,以一己之力带动物价全面上涨。可菜比肉贵的事实,以及一线城市夏日里消费集体下滑的事实,还是提醒我们蔬菜消费只是众多消费品中的小类别,虽敏感却难左右物价的大方向。 菜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