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笔说 | 发现那些小城里的“美食联合国”
作者:丘濂从2017年开始,《三联生活周刊》每年夏天都要推出一期关于美食主题的封面,其中,“小城美食”就是我们关注的一类主题。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小城美食”更有意思呢?因为各种美食类的榜单总是把目光聚焦在一线的城市,我们在谈论一些地域食物的风格时,也总爱以大城市作为代表,但小城美食同样很丰富,小城里亲密的人际关系,也让餐馆更富于人情味。一些可能你对名字都感到陌生的地方,却值得为了美食专门去一趟。在这期杂志里,我们关注的就是那些有地道异国美食的小城。
我自己去的是浙江义乌。在2012年的时候我去过义乌,当时吃到了便宜又美味的中东风格的馆子,随后我就把它作为了心中的私藏,推荐给不少身边的朋友。义乌能有这些国际风味,是因为那座著名的义乌国际商贸城吸引了全世界的客商,其中又以阿拉伯国家的商人居多。他们来到义乌做外贸生意并安居于此,因此这里也就有了服务于他们的餐厅。
一个特别的现象是今年五一期间义乌美食在网络上走红。红到什么程度?一家人气最火的中东餐厅的高峰时段,甚至需要等位300多桌,排队5个多小时,它代表了义乌的一类外国餐厅,它们现在已经以中国人为主要的服务目标,这种变化,与疫情期间餐厅的转型有关。它们为了规避不稳定因素,加大了在平台上的推广,菜式调味也会更考虑中国人的喜好。我倒是推荐大家试试那些依然是“外国人食堂”的餐馆,它们可能在点评网上并没有几个评价,但菜式绝对正宗,你还能看到他们本国人在餐馆里社交和娱乐放松的景象。
我在义乌还有一个感慨。这里的外国美食是以中东美食为主的,遥远的中东总是充斥着矛盾与冲突,但在义乌,来自中东不同国家的客商们会去共同的超市与餐厅;黎巴嫩和以色列为了谁是鹰嘴豆泥的发源地,争夺得不可开交,叙利亚和埃及也都先后加入了争论,但在义乌,鹰嘴豆泥是所有馆子的标配,也是可以把大家连接在一起的思乡的食物。在这里,你会感到这些中东国家的文化共性,要远远大于彼此的差异。
我的同事吴丽玮去的是浙江青田。青田常住人口约52万,在意大利的青田人就达到10万,在西班牙有12万青田人,青田人回到故乡开起西餐厅,就让青田的西餐业蓬勃发展。比青田的西餐还更出名的可能是青田的咖啡。我在杭州的高铁站就看到了青田咖啡的品牌。青田人之所以对咖啡了解得更早,是因为它常常作为华侨亲戚带回来的礼物。青田人喜欢喝的是意式浓缩咖啡,上面一定要有厚厚的油脂,小小的青田县城,经营咖啡业务的商铺就达到了两三百家。吴丽玮的一篇文章是关于在青田喝咖啡的场景:无论是去足疗还是在银行办业务,都要请你先喝一杯意式浓缩。而在青田,你还能吃到店主在意大利小镇和那里的爷爷奶奶学到的家常菜。如果你对意大利菜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各种意大利面和披萨,那么这样一家店一定会打破你对一个菜系的固有印象。
另一位同事驳静去的是海南的兴隆,它只是万宁市下面的一个辖区。驳静也做了很多年的美食报道,她形容这里是来过的最小的一个美食现场,不过小镇小街的背后,却是1950年到1970年期间,华侨回国建设的大历史。
兴隆能有地道的东南亚饮食,是因为华侨农场的缘故。建国后一直到七八十年代,全国建设的80多家华侨农场中,兴隆农场算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个。这里相继迎接了马来西亚、印尼和越南的华侨,他们也把当地的饮食习惯带了回来。驳静采访了一位被认为是兴隆华侨农场大名人的莲姐,莲姐已经80岁了,她是马来西亚归侨,不仅经历过兴隆农场在五四年代初刚刚开荒时的艰苦,还见证过兴隆因为开发旅游而兴盛的时光。来莲姐山庄吃顿马来西亚风格的咖喱,和莲姐聊聊兴隆的往事,能感受到华侨的勤劳,对兴隆的认识也才能够更加鲜活而立体。
我记得在义乌美食走红的时候,有句自媒体上的话是这样说的:不是阿拉伯国家去不起,而是义乌更有性价比。我觉得性价比是小城美食吸引人的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去到这些地方,我们可以通过食物,探索和移民与商贸交流有关的历史,了解多元文化是如何形成的,这是品尝美食之余额外的收获。点击上图购买本期纸刊
———编辑/高一丁音频制作/张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