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田喝咖啡的“奇葩”场景

作者:吴丽玮
在青田喝咖啡的“奇葩”场景0“你只喝了一个星期,就喝懂这玩意儿了?不可能吧。”当我把一杯意式浓缩一饮而尽,还发出了“不错不错”的称赞后,得到了青田人的嘲笑,“不喝个一年半载,是喝不出任何感觉的”。

确实,到目前为止我的感觉只有两个字:煎熬。一口浓缩咖啡液下去,嗓子眼只感觉到浓厚的苦。好在烫手的小杯浓缩咖啡旁边,总会再配一大杯凉水,大口喝几下,把青田人用来打发一上午时光的配置,用5分钟时间消灭光了。

熟悉欧洲生活习惯的青田人要喝意式浓缩,他们逐渐形成一个本地化的要求,那就是油脂要厚。“国外一公斤咖啡豆可以打120杯意式浓缩,每一杯所用的咖啡粉在8克左右,比较清淡。但在青田要用到13克咖啡粉,这才能打出青田人要的效果,‘糖放进去不会塌下去才是好的’。”爱美伦咖啡牛排馆的老板金潜蕾告诉我们,过去爱美伦有5元一杯意式浓缩的超低价位,曾吸引了一大批老年人在上午空闲时段光顾店铺,“他们往往都是先要一杯水,边坐边等朋友来,大家聊一上午,最后再各点一杯意式浓缩,喝完便走”。

咖啡品质在青田有口皆碑的与非咖啡馆的老板徐坚告诉我们,20多年前他最早开始在青田做咖啡馆的尝试,就是靠一帮老华侨的启发。“一开始我只是想开一家文艺青年的书吧,卖什么喝的不重要。后来来了一位从台湾回来的老人,进来就问我:‘你这里怎么能不卖咖啡呢?’”徐坚说,自从他开始在书吧里卖咖啡,来聚会的华侨就变得越来越多,为了迎合他们爱好厚重油脂的喜好,徐坚还给自己的咖啡编了“永不下坠的咖啡”“飞起来的小馄饨”这样有趣的名字。

如果一个社会学研究者来青田做田野调查,通过咖啡馆来研究老华侨们是个不错的角度。爱美伦在意式浓缩咖啡调高价格之前,曾被认为是老华侨的相亲胜地。在徐坚早期咖啡馆尝试时,倒是没见老华侨们像现在这么开放,“但是会感觉他们很豪爽,进来之后发现这个也认识,那个也认识,临走的时候抹不开情面,一个人就要买20杯咖啡的单。后来我也觉得于心不忍了,就偷偷给他们出主意,可以先在我这里挂账,喝完直接走,这样那些耗着不走,专等别人帮他买单的人就没办法了”。

徐坚从零开始学打咖啡,从虹吸咖啡壶,到家用咖啡机,再到商用咖啡机,一步步都有老华侨指教的功劳,“他们说要‘打短一点’‘打浓一点’‘气泡少一点’。又说阿拉比卡豆虽然品质好,但是不拼配一些罗布斯塔,油脂不够厚啊!”他站在吧台上跟着老华侨的要领打咖啡,有一搭没一搭,时不时就听着别人的故事,跟着惊叹和唏嘘。他认识一位在本地很有名气的小学老师,听说也去了意大利打工。几年之后,这人突然出现在他的吧台边。“他跟我说了一句话我一直记着:‘从始至终,连意大利的太阳都没见过。’”徐坚现在回忆起来都感觉到伤感,这个老师没有合法的身份,一直打黑工,“下了飞机是夜里,被人直接拉进工厂的地下室,两年多从来不敢在白天出门,就怕被警察抓到。后来警察突然上门也是在夜里,接着就直接被遣送回国了。”20多年前的青田华侨,整体气质跟本地人有着显著不同。“眼神更有礼貌,穿着也正式,即便是穿T恤也显得更整齐一些。”在当时比一般华侨更出挑的是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人口输出中介”,或者可以直接称他们为“蛇头”,“那时候劳务输出的名额很有限,一个名额甚至可以卖到20万元的价格”。徐坚说,这些人总是很高调地聚集在咖啡馆里,锃亮的老人头皮鞋,梦特娇T恤领口露出大金项链,人手一台大滑翔摩托车,构成了青田90年代末的一道奇景。

而现在,咖啡早已成为每个青田人的日常,甚至渗透到了外地人不可思议的程度。

我们去一家足疗馆,正对大门的前台背后挂着一张醒目的太极八卦图,再往下一看,摆着一台商用咖啡机。“别家都有咖啡,我们没有的话怎么竞争?”一个阿姨看我们不是来捏脚的,很是失望,“我们打咖啡嘛,就是机器全部调好,一键操作,没什么技术。你们要不要喝一杯再走?”

甚至到了距离县城几十公里外的大山深处,村口挂满各国国旗的龙现村里,咖啡也是村里小饭店的标配。那天负责值班的一个女孩告诉我,饭店是村支书家开的,也是从欧洲回来的老华侨,她打咖啡的手艺也是村支书教的,“有意式浓缩,也可以做卡布奇诺”。

在青田,你几乎可以在任何场景里喝到咖啡。在青田喝咖啡的“奇葩”场景1陈郑烨在朋友开的普拉提私教馆里开了一家名叫“甜狗”的咖啡店。如果不是因为朋友“想给她的学员们提供增值服务”,陈郑烨可能会在大城市里多停留一段时间,再学些好的技术。

在这么一个拥挤的小县城里,跟已经存活的四五百家咖啡馆竞争,在大城市获得的经验能帮助陈郑烨树立这个信心吗?“虽然咖啡馆多,但是青田喝咖啡的人也多啊!”陈郑烨说道,青田人平均日消费咖啡量在两杯以上,更不用说这些爱好健身的人了,咖啡是一个必备品。“别看咖啡天天喝,但青田人看不上家用的那种咖啡机,它萃取的力度不够,都愿意到咖啡店里喝,商用机器性能更强,而且我们是24小时不关机的,只有足够的水温,才能保证意式浓缩的品质。”在青田喝咖啡的“奇葩”场景2为了能跟其他咖啡店区别竞争,陈郑烨研发了几款吸收大城市精髓的特调咖啡,像“芭乐脑袋”和“肉桂拿铁”,里面用到的芭乐果酱和糖浆全都是自己手工制作的。红果肉的芭乐用均质机打成细泥,过筛之后在不粘锅里用小火慢慢地熬,同时不停地搅拌,将果胶激发出来,再加上氮气咖啡的技术,在青田清一色的传统咖啡产品中显得非常跳脱有趣。石雕店里的咖啡

张永科的朋友有时会去他的“梦石阁”石雕店里蹭咖啡喝。

青田石和青田石雕都名声在外,出过不少一块石头价值连城的传奇和石雕大师的故事。关于青田华侨最早的历史记载可以推至清康熙年间,当时的青田人经西伯利亚前往欧洲经商,带去的就是青田石制品。“青田华侨卖掉了自己带去的石头,赚到了第一笔钱,再去买西装,给自己装扮行头,转行做了餐饮和小百货的生意,在欧洲扎下了根。”大能向我们介绍道。在青田喝咖啡的“奇葩”场景3张永科的石雕店里摆放着很多名家大手笔的作品,他的客户也遍布全国,但凡有人登门,他摆放在店铺二层中央的茶桌上,不是先倒茶,而是先上一杯意式浓缩咖啡。我们去的时候,他的儿子正在店里打咖啡,孩子从欧洲回来过暑假,很快还要回去接着读研究生。这天青田台风未离开,空气湿度大,咖啡豆打磨时的参数要变一变。“打磨得要粗一点,不然咖啡粉会黏在一起,萃取不出来。”张永科的儿子告诉我们。张永科也很自豪自己所用的咖啡豆,“比很多咖啡店里用的都好,是我们亲自去意大利挑的。给朋友喝的咖啡怎么能马虎?”银行里的咖啡

青田县金融界的一位人士跟我们戏称,咖啡打不好的人,在青田是当不了银行客户经理的。“青田县符合国家私人银行门槛标准的客户有2000多户,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它占到了整个丽水市下辖的9个区、县、市的全部私人银行客户数的60%。而且青田的人均外汇数额非常高。从2015年开始,青田每年汇入的外汇超10亿美元,每年结汇的外汇超20亿美元,每年的外汇存款余额还有近10亿美元,虽然北京上海的外汇量很大,但主要以企业形式居多,在青田,外汇大多都是个人持有的。”因此,在青田的各个银行都非常重视个人客户的维护。其中咖啡是第一个要“卷”的,有的银行甚至别出心裁,在奶咖上打印出客户头像的拉花,“他们会在客户一进门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拍一张照片,在端上咖啡的时候给客户一个惊喜。”

而像中国农业银行这样比较大型的银行,做法又稳重一些,除了聘请专门人员制作咖啡外,还制作了一面青田咖啡史的文化背景墙,融入了当地华侨海外创业的历史。该行客户经理林强多告诉我们:“其中有一个很知名,给青田做了很多贡献的华侨,没有做好财产的安排就突然离世了。我们希望以此来提醒我们的客户,做资产规划或家族信托是非常必要的。”台球厅的咖啡

康溪盛世台球荟最醒目的位置有一个巨大的咖啡吧,它的外侧摆满了桌椅,如果不仔细看,甚至觉得纵深里去的那些台球桌,是为了吸引人们来喝咖啡而设计的。

老板王伟虎最引以为傲的是店里咖啡的专业性,他的合伙人是意大利“托尔摩咖”咖啡的中国总代理,“我们这里最高端的咖啡机就是托尔摩咖品牌的,它的咖啡豆品质也特别好,可以说,只要具备了这两点,意式浓缩是不会失手的”。王伟虎举起烫手的咖啡杯,给我们展示黄棕色咖啡顶部上一圈透明的油脂。在台球厅里开咖啡馆是他和合伙人共同的主意,“青田人以前的休闲方式就是去棋牌馆,那里咖啡是必须的。所以我们要琢磨的是开什么样新形式的休闲娱乐方式,至于咖啡,肯定是不用考虑的,一定是标配”。服装店的咖啡

“不止”服装店在靠近瓯江的一条步行街上,老板徐晨阳原本只想开一家买手服装店,租房子的时候遇上了这座三层的老宅,带一个很漂亮的小院子,她当即决定整租下来,把正对院子的一间改为咖啡馆,“我想那些陪着女朋友来买衣服的人,听说能在店里喝一杯咖啡,来的意愿应该就更强烈了吧!”在青田喝咖啡的“奇葩”场景4徐晨阳以前就在临江东路上开过一个小小的咖啡窗口。“青田人起床一定要喝一杯浓缩,不然感觉自己没开机。”徐晨阳说,浓缩的精髓是苦、烫、回味香,那种回味包含了“奶香、花生香和焦糖香”,“要一口喝下去才觉得满足,那个味道绝对是在外地喝不到的”。

她希望在服装店的基础上,把小院子打造成一个值得打卡拍照、谈恋爱和家庭聚会的场所,所以咖啡也不能马虎和单调。除了浓缩之外,她在冷冻后的乳品里一滴滴地提炼出牛乳,再把四种柠檬皮和茉莉花茶茶包放在牛乳中冷藏,“让油脂吸收芳香物质”,使用时一定用冷冻后的冰杯盛装咖啡,制造一种充满香气的“冰火两重天”的效果。 青田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