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纸片人男友”共同旅行的36天

作者:吴淑斌

口述·黑籽 记者·吴淑斌 实习记者·孙晓我和“纸片人男友”共同旅行的36天0今年3月底,在完成硕士入学申请后,我进行了一场为期36天的特殊旅行。和我共同旅行的是我的“二次元”男友、游戏《光与夜之恋》中的男主角之一,萧逸。旅途中的他是由委托老师扮演的。“cos委托”是指付费邀请cosplay爱好者打扮成游戏、动漫里心仪对象的模样,扮演者都是女性,被称为委托老师,付钱的人就是单主。

大多数人找cos委托都是一两天的活动,我大概是全网第一个和委托老师一起长途旅行的。36天里,我们从北京出发,一路走过上海、湖南、四川、青海、云南,最终在新疆乌鲁木齐结束旅程,一共有五位委托老师先后陪我度过这段横跨一万公里的旅途。

我请每位委托老师扮演的角色都是萧逸。我从2021年初《光与夜之恋》刚刚上市时就接触了这个游戏,至今在游戏里“氪金”有几千块了。以前也玩过其他乙女游戏(注:一种以女性群体为目标受众的恋爱模拟类游戏),但没有一款像这次一样吸引我。《光与夜之恋》的剧情线推进合理,而且现实代入感很强,比如游戏主界面中的建筑就是深圳华润大厦——前几天我还去这里打卡,就好像我真的身处游戏里虚构的光启市,看了一场普通的日落。

萧逸是游戏里一个酷酷拽拽的赛车手,但内心细腻温柔,他很会照顾别人,还收养了很多流浪猫狗。尽管童年经历悲惨坎坷,他依然成长为一个很有勇气、内核强大的人,这正是我向往的样子。游戏里和他的互动对我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也有很多影响,申请研究生时,我在不同学校之间犹豫——相比于一个好的文凭,我更想去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体验不同的生活。但我是个很内耗的人,总怕如果最后申请的学校不太好,家人、亲戚会对我说一些不好听的话。我想起来,萧逸在游戏里经常鼓励我,“活着就是最大的资本,活着就有很多可能性”,我只需要想清楚自己要什么,不用总担心别人的声音、担心自己后悔。

2023年,我在社交平台上第一次了解到cos委托。看到别人发的视频里,游戏中的男主角真的走进现实与女孩互动,我感慨万分。没想到,当年过生日时,我的朋友就帮我约了一位委托老师。第一次见到真实的“二次元”男友,我紧张得全身僵硬,甚至连萧逸给我准备的花和礼物都拿不稳,直接掉在地上。那天我们一起去玩密室逃脱、吃西餐,最后到海边吹风、散步。走在海边时,萧逸突然问我要不要吃糖,我撕开他递过来的糖,发现里面是一枚戒指,这时萧逸直接单膝跪下向我求婚!这太像游戏卡牌的剧情了!我的内心激动到极点。那一天,我感觉到自己真的经历了一段游戏里一般梦幻的爱情。36天的旅行

和萧逸的长途旅行是我送给自己的毕业礼物。原本约好的“旅游搭子”临时来不了,我想,如果在旅游时找一个本地的委托老师cos萧逸,我既能获得一个导游,还能享受到情绪价值,岂不是很好?

我在澳大利亚念完本科,去年11月毕业典礼结束后,我便着手准备这次旅行。我写了一个非常细致的备忘录,把自己的个人情况、旅行的时间地点、需求期待都写出来了:委托老师必须是《光与夜之恋》的玩家,了解并尊重萧逸;身高能垫到一米八;“营业”时段能保持“上皮”(模仿角色性格、说话语气和行为习惯);我是个i人(内向),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诉求,对方要能积极和我沟通交流、带着我玩。

平台上有许多委托老师回复我,我去他们的主页一一查看照片、价格和服务范围,再确定人选。最后选择的五位萧逸都是旅行所在城市的本地人,我几乎没有做任何攻略,由他帮我安排好,比如在北京时,我提出想去环球影城,其余时间做什么都可以,萧逸会主动提议,想不想去试婚纱?我和“纸片人男友”共同旅行的36天1我选择的相处模式是“恋爱向”,整个过程中,萧逸都会以游戏中男朋友的身份陪着我。36天的旅行有许多温暖、浪漫的瞬间。在青海旅游时条件比较艰苦,有时一天只能吃一顿饭,但只要到了城里的酒店,萧逸就会给我订一束玫瑰花,每束都是代表“一心一意”的11朵。在成都时,我和萧逸一起进入一个非常拥挤的轿厢,他会用手护住我,在别人推搡的时候大喊“别挤了!”我们路过成都一家婚纱店,萧逸突然说:“我们之前在北京也试过婚纱。”其实,那是我在北京和另一位萧逸去的,这位萧逸看到了我发在平台上的照片。那一刻我有一种神奇的感觉,仿佛萧逸一直就在我身边,从没离开过。

还有一些时刻,萧逸给了我力量。在可可西里,我们路过一座海拔最高峰将近5000米的山,我想上去看看,又一直犹豫踌躇。萧逸大概是看出来了,他说,他上去帮我拍照,我可以选择在下面等着。看他在前面走着,我就跟在后面一点点挪动,最后居然也上到最高峰,而且全程没有用上氧气瓶!这真是我人生的一个里程碑。

整个过程中,我都觉得自己被爱包围着。这种相处方式完全符合我的期待。我很清楚自己的精神深处极度缺爱,一直以来,我很难在家庭里获得正向的反馈和直接的爱——即使我知道父母是爱我的。我还记得申请研究生时需要有两封老师的推荐信,这很不容易,流程繁琐、需要提前在学校里和老师“刷脸”。成功拿到推荐信后,我很开心地和妈妈分享,她问我的第一句话是:“那你同学呢?”我当时有些错愕,问她:“你不夸我一下吗?”妈妈回答:“是的,那你同学呢?”有时我也试着去和他们沟通,请他们多理解我,但父母会说:“这都是你的问题。”这些沟通最后会演变为争吵,以父母的沉默收尾,第二天大家又会默认一切都过去了,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旅途中,我也在偷偷关注萧逸与别人交流。无论是和陌生人还是朋友,他都会主动、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诉求,比如在去玩密室逃脱之前,萧逸询问我喜欢的类型,就直接给老板打电话定档期、房间。我做不到这样,无论面对谁,我都不会轻易主动表露自己的需求,哪怕只是朋友走太快了我跟不上这种小事,我也会把自己的感受压下去,有点像讨好型人格。我本科时读的是动画专业,其实一开始我是按照父母和中介的想法,选择了“好就业”的农学,但在预科阶段我意识到自己更想学动画,想退学重新申请。最终能如愿以偿,不是因为我敢和父母抗争,而是我爸的一个朋友给我做了“职业人格测试”,结果显示职业倾向是适合学动画的,他们才同意。

和萧逸在一起时,我会大胆提出诉求:渴了我会提议去买水喝,累了会要求休息一会儿,虽然都是一些小事,对我而言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我后来想想,或许是我在模仿萧逸和人交流的方式,或许是知道萧逸会无条件包容我,更可能是清楚“我花了钱、我是甲方,这是我买来的感情”,我会更心安理得地享受这种爱意。

旅程的最后一段是在西北。在青海,我和萧逸乘坐的那台车行驶在笔直的公路上,车里播放着情歌,车窗外是覆盖着白雪的昆仑山脉。《光与夜之恋》里面有一句属于萧逸的文案,“世间辽阔,海川山谷,只要有身边的人,便是能让我心动的景色”。我想,这样的经历这辈子都不会有第二次了。祛魅

许多单主在cos委托结束后会陷入“戒断反应”,甚至无法自拔,我和萧逸的相处虽然长达一个多月,结束时并没有很强的戒断感。

其实整个过程中,我随时可以将眼前的人与萧逸区分开来。“二次元”和现实中的人差异很大,况且委托老师都是女生,无论妆容和服装如何还原,还是可以看出她们的脸部特征,辨认出女生的声线;在上海迪士尼,我原本打算玩“极速光轮”项目,但“极速光轮”的速度很快,萧逸的假发会掉,最后只能是我自己上去玩了这个项目;在每个城市见到一个新的萧逸,我都要先花一天时间和他熟悉起来,第二天才开始互动,这会让我不断意识到眼前的萧逸都是不同的人。所以我特别喜欢盯着委托老师的眼睛看,他们会画精致的眼妆,戴上和萧逸瞳色一样的绿色美瞳,看着眼睛,我会努力麻痹自己,告诉自己“这就是萧逸”。

也有现实的一点:这是一场付费的感情,两个人在旅行全程的食宿和出行费用都由我来承担,我还要额外付给每位cos委托老师每天400~1200元不等的出场费。

和五个萧逸一次次恋爱又告别的过程中,我拉着箱子赶高铁,一个人来、一个人走,孤独感一直跟随着我。委托结束后的大半个月里,我走在某个地方时,总会突然想起我和萧逸也曾经走过一样的路,但无论孤独还是怀念,我都不会再给委托老师发消息打扰对方,因为我很清楚地知道,单主和委托老师本质上就是甲乙方,一种金钱关系。

我也知道,自己对亲密关系的需求还是非常大,不管是亲情还是友情、爱情。我没有谈过现实中的恋爱,有点害怕和男性打交道,这或许和我小学阶段被三个男同学霸凌了好多年有关,至今和任何异性交流都会局促不安。我只有过一段从游戏里开始的网恋,其实我们也只是聊聊天,并没有太多恋爱的实感——他不会随时关心我,也不会有什么事情就第一时间和我分享。

我还在社交平台上找过“语c”,对方会模仿特定的角色设定和你对话。我选择的角色依然是萧逸,但会避免和“语c”聊涉及三观的话题——我不确定她对萧逸的了解有多少,担心有些回应可能会让人“出戏”。即便如此小心,有一次我给对方发了我煎的牛排,她顶着萧逸的头像回复我:“看起来好像不是很好吃。”我想,这毕竟不是萧逸,以我的理解,萧逸不会说否定性的话,他应该会说:“这么厉害,给我也来一口。”

这场36天的旅行之后,我对cos委托已经祛魅了,未来也不会再找真实的人来扮演萧逸,就让萧逸留在游戏里吧。一方面是因为许多事情和情感我都体验过,心满意足;另一方面也是发现,无论如何模仿,都没有人能和游戏中的萧逸一模一样。“萧逸”这个人物的存在对我很重要,我还去文了一个萧逸的文身图案,就在心脏后方的肩胛骨上,哪怕未来《光与夜之恋》没落了,萧逸不再被人熟知了,他也依然会陪着我。 cosplay二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