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的一天

作者:邢海洋

进入夏天,暴雨台风接踵而至,山体滑坡、泥石流、溃堤、塌桥、水漫城市村镇,一桩桩气象灾害让人揪心。按应急管理部的统计数据,上半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3238.1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931.6亿元。下半年进入主汛期后灾害尤其密集,这背后则是地球越来越热了。

7月1日,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的数据显示,全球表面温度达到了17.01℃,次日温度进一步爬升到17.18℃,接下来的一天温度仍维持在创纪录的高位,此前的纪录还是2016年8月份出现的16.92℃。NCEP的数据始于1979年。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中心(C3S)的地表气温数据可以追溯到1940年。据C3S的数据显示,7月22日,全球日平均气温创下新高,达到17.16℃。这超过了前一天创下的17.09℃和2023年7月6日创下的17.08℃的纪录。

这很可能是10万年来最热的一天,10万年前地球还处于第四纪冰期,彼此温度开始了从间冰期向冰期的转换,温度是以下降为主的。即便是冰期过后地质时代进入了人类显著改变地表的全新世,根据冰芯、花粉孢子数据复原的地球温度序列,整整一万年中地球温度也没有今天高。按C3S主任卡洛·布翁坦波的说法:“真正令人震惊的是过去13个月的气温与之前的气温纪录间的巨大差距。我们现在处于真正未知的领域。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我们必将在未来数月或数年内看到新的纪录被打破。”

最暖日的纪录是建立在全球整体变暖的基础上的。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全球近地表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基线高出了1.45℃(不确定度为±0.12℃);当年6月到12月,每个月的温度都创下了该月的最高纪录。同时,2014~2023年也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十年。

正是有了全球变暖的大背景,最热纪录纷至沓来,并且,当纪录一次次被打破,高温以跳跃式上升。按C3S的数据,2016年与2015年纪录之间的差异为0.2℃,从2016年到2023年的纪录跃升为0.28℃,而到2024年的新纪录则跃升了0.36℃。

全球地表气温是平衡了南半球与北半球、陆地与海洋的平均状态。尽管四季有别,一年中的最高温出现在北半球的夏季,但地球足够大,差异性足够丰富,足够涵养那些极端化的个例。今年,却是因为南极及其附近海域整体升温将数值推高了。而南极正是地球一个巨大的冰箱,储备着千万年来的“寒冷”。

当此时,我们看到美国马里兰大学空间生态学家马修·菲茨帕特里克(Matthew Fitzpatrick)对未来“北京的气候像河南,深圳的气候像印度”的预测,便不会觉得突兀。他利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数据,对全球40581个城市2080年时可能出现的气候环境做出了预测,对中国,一言以蔽之便是“北京像河南,深圳像印度”。如果现在的气候变化趋势得不到遏制,高纬度地区城市的气候就会跃迁到低纬度城市的模式,如北京夏天气温将上升5.3℃,湿度将上升26.7%,冬天气温将会上升5.9℃,湿度则会上升12.6%——气候与今天的河南新乡最接近。

炎热不仅是健康问题,还牵扯到生计。自然灾害一直是贫困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迫使约2600万人陷入贫困,并使发展成果逆转。世界银行在2022年的一份报告中估计,到2030年,全世界可能有8000万人因为“热应激”而失业,其中仅印度就有3400万人。

气象灾害以越来越大的密度出现,留给人类的应对时间已经不多了。 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