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296)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去年我到广东出差,这趟出行给我狠狠地上了一课,我深刻地理解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必要性,不出去走走,注定是要吃亏的。
我出差的地方是一个县城,当天我准备办完事情就回广州,两个地方之间的距离说近不近、说远不远,但坐火车并不方便,于是我预约了傍晚四五点的顺风车,心想正好可以到广州享受一顿美美的晚餐。到点儿,我打开App查看车子的实时行车路线,对方在开了一会儿后停在了某个点上,猜测他是需要办一些事情,但过了10分钟、20分钟,我一次次打开软件,他永远都在那个点上,一动不动。
我在软件的对话框里催促他出发,对方并没有理会,电话打过去才解释要等拼车的乘客。他一边抱怨乘客磨磨蹭蹭,一边安慰我快了快了,后来我才知道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位乘客,司机还在等着接单,寻找拼车的乘客。时间早已超过我们预定的时间,我焦躁地刷着是否有更合适的顺风车行程,同时不忘催促司机快点出发。
等待了许久,车子才开始沿着路线移动,来我这儿的路程并不近,我的耐心早已耗尽。我在软件上询问更近的顺风车司机是否可以马上出发,得到肯定答复后,我立即取消了原来的订单,这也是出于一种报复心理,算是对那个司机言而无信的某种惩罚。万万没想到的是,我跳入的是另一个陷阱。
这个司机和前者如出一辙,满口答应,但又迟迟不动。我不是没有坐过顺风车,但碰上这样的司机还是头一次,我终于知道这些都不是真正的顺风车,他们是挂着“顺风车”名号的营运车辆,每天往返于两个城市之间,本质上和网约车、出租车没有区别,因为单价相对较低,需要凑够一车的人才出发。而且为了不让平台抽佣,他提前让我加了微信,我们的交易脱离了平台的监管。
那天司机过来接我的时候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我早已等得没有脾气,车里坐着另外两个拼车的乘客,副驾坐一个,后座坐一个。后座的女生看起来是一个学生,在疾驰的夜路上,我心里想着她还挺大胆,这可是在深夜的“黑车”上啊。快到广州时,女生才和家人联系。而司机一路上不时地和电话另一头的人分享路况,由此可见,他们是有组织地运行这条线路。
我一边咒骂这些不讲规矩的“黑车”司机,一边觉得情有可原。因为资源不均、交通欠发达,他们还是提供了一点点便利,尽管这种便利建立在他们所制定的规则之上。当我以一个过客的身份闯入这里,误以为这个社会的运行规则是标准不变的,自然是撞在了枪口上,被上了一课。
我们这些当初在学校里只知道读书的人,都是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之后,才一点点悟出立足这个社会的规则与技能,因为这些规则里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潜规则,而这才是这个社会最为真实的一面。
(读者 朴瑜)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