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许一切发生:《走走停停》的“返乡”故事

作者:孙雅兰
容许一切发生:《走走停停》的“返乡”故事0前脚还在《繁花》里风光无限、叱咤上海滩的“宝总”,后脚就成了《走走停停》里一事无成的大龄落魄“北漂”,观众还来不及细品胡歌在角色塑造上的反差感,就被带进了新片中极富松弛感的川渝世界。《走走停停》是一部很难被“一句话梗概”总结的电影,作品的精神内涵都散落在缓缓流淌的生活细节里,留待观众去一一捡起串联成戏。“轻盈”“治愈”“充满灵气”,成为观众将它推举为“年度黑马”的理由,也让它截至目前收获了近亿元票房。

影片塑造了一位在主流竞争中节节败退的失意者,但故事走向并未一路昂扬逆袭,甚至连抗争的过程都没有,而是平静地迎来与生活现状“握手言和”的结局。胡歌饰演的编剧吴迪,在北京“漂”了十年,事业和感情依然没有着落,索性收拾行囊回到老家,在闲适的小城里成为一名“啃老族”。而在与家人和老友的相处过程中,他渐渐找到内心的归依,这段短暂休整的生活也为他重新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走走停停》是龙飞执导的第一部院线电影,从筹备到上映花了他和编剧黄佳六年的时间。在接受本刊专访时龙飞表示,影片故事灵感来源于他和编剧早在2018年就注意到的“返乡潮”。身边的一些朋友陆续离开大城市,对这一人群的舆论关注也不断发酵,这让他们意识到,这一趋势的背后隐藏着值得挖掘的故事。虽然影片的主角吴迪和龙飞一样都是影视从业者,但据龙飞的观察,那几年他身边“返乡”的年轻人来自各行各业,他们身上一些共有的心态最值得玩味,“总会感觉到他们心中的那种不甘,或者说隐隐地还想维持体面,觉得从大城市回来不算失败,只是换了一种活法”。这样的人物特质很吸引龙飞,没有主角光环,不够“伟光正”,谈不上体面或聪明,“把这样的人做成主角,会是件特别有趣的事情”。

近几年,“返乡”题材成为影视作品取之不尽的富矿,在大城市“失意”的主人公将老家或小城作为一种退路,观众则从中获取短暂喘息的共鸣感。龙飞和编剧黄佳在创作《走走停停》时,也带着一种对大众情绪的自觉意识,“人要一直走是很累的,能有个时机停下来,歇一歇、想一想,方向就会更清晰。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在生活中经历了各种打磨,身上有各种伤口,但即便这样,仍然要一步一步往前走,从这一点来说,没有人是失败的,活着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容许一切发生:《走走停停》的“返乡”故事1在吴迪之外,影片还塑造了一组身处不同人生阶段的人物群像,他们都或多或少地面对着“是走是留”的人生抉择,成为影片对“走走停停”这一主题的交汇呈现。吴迪的妈妈江美玲(岳红饰)年轻时曾是一名舞蹈演员,后来为了家庭放弃了去北京进修的机会,当被问到是否为自己的选择后悔时,她表现得毫不纠结,只是说:“没有谁的生活是完美的,有遗憾很正常。”吴迪的老同学冯柳柳(高圆圆饰)是一位留在老家发展的单亲妈妈,在经历了替吴迪拍摄纪录片的一系列波折后,被激发起去大城市闯荡的愿望,最终决定带着孩子去北京工作。而吴迪的妹妹无双(金靖饰)在开了十年出租车后,也毅然决然去深圳,开了一家自己的健身房。这些不同的选择与吴迪的处境形成一组镜像关系,影片想以此表达一种态度——容许一切发生。“不管你去哪里,选择本身都没有对错,只要你心里清楚自己想做什么,不做违心的选择。”龙飞说。

虽然拍摄了一部治愈系的“返乡”题材,但龙飞不想浪漫化任何选择。他提到一位从事旅游业的朋友,在疫情期间回到老家,尝试过各种选择,最终还是回到了大城市,继续搞旅游。在龙飞看来,无论是留在小城市,还是奔赴大城市,都只是某一种暂时的人生状态,片中所有人物的选择都不能代表他们的最终归宿,“走走停停”的变奏可能会贯穿人的一生。这更符合他对现实生活的观察,现实与理想的交战很难“一锤定音”:“很多人回到家乡后也会待不下去,又会重新回流到大城市,没有人会一直停滞不前,真要一直‘躺平’也会很累,有时候停下来是为了继续往前走。”容许一切发生:《走走停停》的“返乡”故事2从真实的生活出发,而不是迎合大众的期待和想象,奠定了《走走停停》的基本叙事原则,也让龙飞选择了非类型片的拍摄手法。因此,影片的故事走向总是不停打破常规的观影预期,吴迪的经历并不遵循“先抑后扬”的节奏,观众在他身上也找不到小人物“逆袭”的爽感。父亲费劲帮他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他二话不说就拒绝了;在老同学冯柳柳的建议下,他才答应捡起以前的剧本自己来拍电影,最终也没能顺利拍完;而原本他寄希望于能展现自己“高光”一面的纪录片,也被人恶意剪辑成毁掉他形象的内容;影片的最后,吴迪虽然没丢下编剧的理想,但主业却变成了出租车司机。“这才更符合生活的常态。”龙飞说。

出于同样的考虑,影片还刻意弱化了故事中的戏剧冲突,人物的心理变化很少表现为外化的行动,这让整个影片始终维持在一种舒缓平静的氛围里。拍摄吴迪的纪录片被恶意剪辑的风波,被影片处理得相当克制,没有呈现人物对此事件的反应,或是给人物带来的后果和影响。吴迪母亲有过一段“发乎情,止乎礼”的婚外情缘,也被简单地一带而过,化为了母亲的一句自我调侃:“生活有点小秘密,日子才能过得下去。”而吴迪与冯柳柳之间的感情,直到影片最后才在一次公路偶遇中浮出水面,随即又很快结束在这场无言的擦肩而过中。

龙飞意在通过这种留白的方式塑造影片的生活流质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常会有大开大合的举动,而是表现得比较克制,很多东西隐藏在心里,我觉得这种暗流涌动才比较真实。”全片最大的戏剧冲突是吴迪母亲的突然离世,这种看似戏剧性的设定,也来自龙飞对生活的真实感悟,“生活有时候发生的变化是让人措手不及的,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经历过的人就会理解这种无常”。

与此同时,影片对真实和虚假的讨论也以较为隐蔽的方式贯穿始终,这集中体现在故事结构的设计上。《走走停停》中有三重观看视角,一个是正片的拍摄视角,一个是冯柳柳用纪录片观察吴迪生活的视角,还有一个是吴迪拍摄自己作品的视角。三个视角拥有各自不同的画幅以及时空,观众穿梭其间,对虚实的感受也不停转换,跟随着思考何为真、何为假。

其中,纪录片原本最应该呈现真实,但每次吴迪面对冯柳柳的镜头,就会下意识地开始装腔作势,说着“我只是想隐藏实力”等言不由衷的话,不愿面对真实的自己和生活。相比之下,电影镜头中的吴迪反倒显得更加真实,他会藏起自己的剧本,不愿承认自己已经人到中年,也买不起母亲看中的按摩椅,藏在心底的窘迫和清高一览无余。龙飞认为,吴迪身上的这种表演性和伪装感在现实中其实很常见,这种人性很值得玩味,“就算没有镜头在旁边,哪怕是面对别人的眼光,也会不自觉地开始演”。片中另一个角色李远(刘钧饰),则是将这种表演意识彻底融入了生活,明明是个过气的话剧演员,在接到工作电话时还要假装自己档期很满。

随着剧情不断推进,片中人物都开始卸下自己的伪装,不再被他人的眼光束缚。有一场发生在河边的戏,李远的假发被吹入河中,让他不得不以真面目示人,面对这一尴尬的场景,他也和大家一起捧腹大笑,此时所有人脸上都流露出轻松的神情。吴迪最终也重拾勇气,坦然地开出租车谋生,不再执着于所谓更体面的工作,拥抱真实后的他也开始了新的生活。容许一切发生:《走走停停》的“返乡”故事3影片中的吴迪是个从来不“精神内耗”的人,虽然落魄但不颓废,这样的松弛感成为许多年轻观众追捧的精神状态。当他突然出现在家人面前,一脸云淡风轻地告诉他们:“我准备回来发展了。”回到老家后,他心安理得地跟妹妹挤在一间卧室,没钱了就向妈妈伸手求助,为了领免费鸡蛋会跟老年人一起排队,成天穿着松松垮垮的T恤和拖鞋游荡在小城里。

看完影片不难发现,松弛的吴迪背后站着一个从不向他施压的家庭。母亲江美玲猜到儿子拍电影需要钱,主动翻出吴迪父亲攒下的私房钱交给他;为了维护儿子的自尊心,她借一位邻居的故事敲打吴迪:“成功不见得是金子,失败也不见得是屎,混得好、混得不好都是别人嘴上说的,你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就行。”吴迪的父亲表面上看着对儿子一脸嫌弃,嘴上训他“不切实际,眼高手低”,却总是默默关注他的一举一动,很少干涉他做事的自由。

作为一个在主流竞争中失败的人,吴迪最终在家人的支持下实现了自己的电影梦,也在退守老家的生活中逐渐找到了面对现实的勇气和自信。这与龙飞的第一部电影主题不谋而合,他的处女作名叫《睡沙发的人》,一部未能在影院上映的网络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位厌学的少年在高考落榜后,不愿意复读,也找不到想做的事,终日游手好闲。直到性格古怪、热爱阅读的舅公住进了家中,少年在舅公的影响下开始接触文学,逐渐被书中的世界吸引,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热爱,决定返校复读。同样是关于迷茫和成长的故事,龙飞从“青少年”一直讲到了“中年人”,而他们的相似之处是都从家庭和生活中汲取了力量。这不只是一种美好的期待,更是龙飞的亲身体验,“我很多时候能走下来,就是因为背后有家庭的支持,影片最后的落脚点在亲情,我相信它具有一种普世的价值”。

龙飞成长于重庆,曾经就读于香港浸会大学电视电影及数码媒体专业,和编剧黄佳是同班同学。两人毕业多年后,一直没有机会拍摄长片,直到2017年,他们拿出自己的钱,再找朋友帮忙,拍摄了成本仅为20多万元的《睡沙发的人》,影片虽然入围了当年的FIRST青年电影展,但能为两位新人赢得的关注和支持仍然有限。他们的第二部作品《走走停停》拍得也并不容易,由于两人尚浅的资历以及非类型化的剧本,最初找投资的过程并不顺利,加上疫情的影响,电影一做就是六年。“走走停停”的状态对42岁的龙飞来说已经非常熟悉,“没有契机的时候,就只能停一停”。很长一段时间里,家人成为他精神上的后盾,他形容自己的母亲就跟片中吴迪的母亲一样,虽然不知道儿子在做什么,但始终很支持他。

龙飞曾经在香港和北京都短暂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在武汉长居,他也选择了一种与一线城市保持距离的生活。一方面是考虑到大城市消费高、节奏快,压力会大很多;而另一方面,他觉得待在武汉“可以静下心来搞创作”。而在《走走停停》中,吴迪选择回到了老家江贡市,这是一座虚拟的城市,实际取景地在四川的内江和自贡。

为影片选景时,龙飞想找一个介于小镇和小城之间的地方,与一线城市在景观上拉开直观的差距,又考虑到说方言能让人物更接地气,便找到了两个四川小城。龙飞从小在远离重庆市区的地方长大,自认为也是“小地方”的人,“那里的人都生活得洒脱、自洽,没有特别大的野心,有什么就做什么,总能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他想将这种川渝气质融入片中,这样的地方能让吴迪安顿下来。

“内江老城区有很多老建筑和老街巷,地形起伏大,有很多坡坡坎坎,虽然城市小,但也有电视台。自贡的夏天更有郁郁葱葱的感觉,我们就选了河边、公园和有很多树的地方。”这样的选景不仅更符合剧情设置,也更能营造出小城的休闲感。当吴迪还在北京时,影片外景里出现的是高楼大厦,衬托得人很渺小;而当他回到老家,外景则是低矮的老房子,邻居坐在室外打麻将,小孩和狗满大街跑来跑去,还有收破烂和叫卖东西的声音传来。“我想让这种闲散安逸的生活,跟大城市那种紧张和压迫感,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龙飞说。

片中曾多次出现三角梅这种植物,大簇大簇地盛放在阳台和街边,它也是吴迪妈妈最喜欢的花。在龙飞的设想中,三角梅蕴含着一层特殊的寓意,“这种花特别普通,不昂贵也不精致,在哪里都可能生长得很茂盛,花期又很长,生命力顽强,总是开在不经意的地方,你如果仔细欣赏,就会发现它的美丽,这就跟我们每个普通人一样”。 走走停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