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PI走出零线,还靠猪?
作者:邢海洋猪价加速上涨,时隔8个月自繁自养生猪首次盈利,养殖户终于松了一口气。该松口气的还包括经济学家们,4月CPI同比上涨0.3%,可食品价格是下降的,降幅2.7%。消费不振,背后反映了居民收入和消费的不确定性,而曾经的CPI“杠把子”猪肉就显得尤其紧要。
猪肉曾以一己之力带动相关食品一起涨,进而带动CPI横冲直撞。比如2019年12月份,全国CPI同比上涨4.5%,其中猪肉价格上涨97.0%,影响CPI上涨约2.34个百分点。那一年从秋天到冬天的几乎每一个月份,CPI涨幅中猪肉价格的“贡献”均超过一半。那次物价上涨令人心慌,但至少价格预期是向上的,人们大笔花钱提前消费,市场也因此而活跃。
自从2021年年中猪肉价格大跳水,价格腰斩之后,这个市场再也没有大的起伏,猪价一直处于低位,猪肉的自由从来没有像这两年这样持久而稳定。而观察整个物价水平,所谓的猪肉通缩带来的CPI通缩如影随形。可毕竟猪周期是有起有落的,难道猪肉会一直淡静下去吗?
资本市场已经有人在抢跑了。中国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牧原股份的股价在2023年10月底跌到低点,此后止跌回升缓慢上涨,至今涨幅超过了一半。沉寂已久的温氏股份在5月份突然开始连连上升,4天内股价就涨了一成,这被资本市场视为抢跑猪周期。的确,这轮自2018年年中开始上涨的猪周期已经持续了太长的时间,养殖户开始大赚其钱,后来伤痕累累,中小散户已经被拖垮了,剩下的大企业还在苦苦支撑。如果说未来中国的养猪业还会有企业能盈利,恐怕就是这些把小企业清场后,独占市场的大企业了。
过去,中国的生猪饲养以农村散户为主,价格涨了农民们踊跃投入,价跌了杀猪清栏,是一种原生的利益驱动,传导机制简单,故而猪周期颇为短暂,3~4年为一个猪周期是很规律的。可近10年来生猪饲养逐渐过渡到大户手中,大户的利益驱动链条中多了投资决策、融资信贷、企业管理等复杂的因素,从而拉长了周期。
以美国的经验,即使有了高度规模化的产业结构,猪肉价格的波动也没有任何平滑的迹象,相反,其波动幅度却更大了。我们这里,正因为资本大规模投入于生猪养殖,那些动辄出栏数千头的企业,谁也不愿意主动减产,结果巨头相争,全行业陷入持久的倾轧中。如全国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牧原股份2023年全年平均生猪养殖完全成本约15元/公斤,温氏股份肉猪养殖综合成本为16.6~16.8元/公斤,天邦食品2023年全年平均育肥完全成本在18元/公斤以下。于是2023年出现了史上罕有的养殖企业无差别亏损年,16家生猪养殖企业亏损了超200亿元。
从今年年初到现在,猪肉价格似乎波澜不惊,批发价还在15元/公斤左右,处于大多数养殖企业的成本线下方,但表面之下,行业已经在长期亏损后不得不进行产能淘汰了。农业农村部3月1日宣布将全国能繁母猪保有量从4100万头调整为3900万头。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3992万头,连续9个月回调,相当于目标保有量3900万头的102.4%。母猪数量降下来,仔猪的价格自年初一直上涨,5个月已经涨了一大半。
不过,当前中国CPI中食品项的权重约为17.9%,较3年前有所下调,其中,当前猪肉权重也有所下降,约为1.1%,猪肉的权重并不如此前高。可即便是更小的数字,对如今“波澜不惊”的CPI曲线也是重要的,有望带动CPI从此前的“猪肉通缩”中走出来。 猪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