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重回文理分科?

作者:张从志
高考:重回文理分科?0离今年高考还有不到两个月,考生进入最后的冲刺期,家长也忙了起来。比如北京,4月中旬之后,周末就会有多场大规模的招生咨询会,有的设在高校里,有的在校外的礼堂、会馆,现场人头攒动,家长总比考生多。

2024年高考,是新高考启动的第十个年头,今年仍然有新的变化,最让家长们焦虑的,就是“物化双选”政策落地后怎么填报志愿的问题。三年前,教育部发布《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规定大多数理工科专业将在录取时要求必选“物理+化学”,因而被称为“物化双选”。今年高考,这一政策将正式执行。

“物化双选”后,大学专业录取要求重新调整,同时选考了“物理+化学”的考生拥有最大的报考范围,尤其是理工农医类专业,而只选了物理没选化学的考生,很多专业的大门都会关上。往年的专业录取线参考性下降,考生填志愿时要重新校正自己的位置,否则就可能出现偏差。

新高考,似乎正在重回文理分科的轨道。而值得玩味的是,十年前,2014年上海和浙江启动新高考改革首批试点的时候,首先改的就是文理分科,以自由选科模式取而代之。除了“语数外”三门必考,允许考生在“物化生史地政”当中任选三门作为高考科目,浙江甚至还加进了一门全新的技术,“7选3”,使得选科组合高达35种。

这样改的逻辑也好理解,毕竟,此前的局面是“苦文理分科久已”。高中的强制分科确实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也不符合教育应有之义。而改革赋予考生自由选科的权利,其前提是全科目都要参与学业水平测试,合格后才能拿到选考科目的分数。也就是说,6科都要学,只是选3科考。但后来事实证明,制度设计者过于理想化了,在强大的高考分数压力下,自由选科变成功利选科,不选的就不学,大大增加了博弈空间,却没有达到培养文理兼修的全人目标,甚至还打乱了大学的培养秩序——当时有不少大学理工科专业招进了一批没有物理或化学基础的人,不得不从大一开始补课。

后来出台改革方案的省份抛弃“3+3”的自由选科模式,修正为“3+1+2”,要求必选物理或历史,但这样又冷落了化学。直到隐性的“物化双选”政策出台。我们仿佛又回到了起点。

以张雪峰的高报服务为代表的高考志愿填报产业的兴起,正是在这种频繁变化、越来越复杂的高考环境中发生的。新高考另一项重大改革,是实行了绝对的平行志愿模式,考生可填的志愿数量最多超过110个。面对这么多选择,家长产生信息焦虑,这成为志愿填报生意的契机,同时,这桩生意又进一步放大了这种焦虑。张雪峰的名语录“打死不能报新闻”“文科都是服务业”让他饱受争议,也大获成功。一些大学老师认为,他甚至已对一些专业的录取线产生了影响。而这一切,同样违背了志愿填报模式的改革初衷。

改革似乎陷入了反反复复、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有的研究者认为,是因为新高考只进行了科目改革,而冻结了原本列入方案的“招考分离”改革,如果按照单一的分数高低来进行录取的模式不变,改革难以完整、有效。另一派的观点则针锋相对,他们认为招考分离,无非就是把招生权赋予高校,这不符合国情,很可能损害公平这一基石,从2003年开始探索的自主招生制度就是前车之鉴——因为一系列的灰色交易和贪污腐败现象,自主招生在2020年被彻底终结。

高考需要兼顾的利益太多、太复杂。唯分数论没有被破除,一定意义上得到了加强,高中生压力不减,甚至连大学生也卷起了分数,但改革仍然在继续。无论如何,在可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通过高考来选拔人才,仍然是中国社会最大的公约数。每年,都有将近千万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正处于18岁黄金年龄的年轻人通过这场考试,走向不同的人生轨迹。高考往什么方向改革,个体要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高考,需要更多人的思考。 教育高考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