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休凑小长假,意义何在

作者:邢海洋

“五一”的五天小长假还没到,旅游费用普遍看涨了,往返于大城市与旅游城市的航线机票价格基本涨了一两倍,酒店价格也是成倍地涨。高铁票买不到了,旅行社也在涨价,假期中人们又该痛并快乐了。不由得想起去年的“五一”小长假,出行人数比2019年同期多出19%,可人均消费却少了16%。为了促进旅游消费而调休出来的小长假,却没产生人财两旺的效果。

这一年,楼市不旺,股市惨淡,物价甚至偶尔显露出通货紧缩迹象,唯有旅游是一抹亮色。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引,游客涌向淄博、哈尔滨、天水和开封,小烧烤、麻辣烫和当众说媒塑造出旅游新景观。不过旅游市场也是表面火热却财源有限,人们走出家门踏青访雪,满怀着看世界的愿望,却并不追求舒适和享受,可谓简配版的高端生活方式。

之所以称高端,是因为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旅游不仅满足的是住、行和食物等需求,更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消费体验。到处人挤人排长队,若再碰上旅游刺客,小长假的体验恐怕就好不到哪里去了。既然如此,拼凑长假让人们集中出行,在旅游景点摩肩接踵排长队,还要面对比平日高出两三倍的物价,其实是与自我实现的生活目标相悖的。

今年5月1日是星期三,要凑够5天长假,除了5月4日和5月5日的正常休假,就得把2日和3日与平常的休息日调换。如此,节前的4月28日和节后的5月11日要上班。除了法定的双休,我们的社会其实还存在着很多单休的人,一周只休一天。他们把一周里唯一的休息日调换出去,意味着节前要连上9天班,节后连上13天班,还倒欠单位一天的倒休才能凑齐5天长假。这未免太残酷,却是生活中的现实。

来自民间的反对调休的声音多了起来。既然人们已经习惯了做五休二的节奏,工作日多出一天,疲惫感多出的恐怕不止20%。双休的两天日程往往都排得很满,突然打破更使人难以恢复体力和精力。甚至央视都发文谈调休,称调休原则是最小干预,尽量不打乱人们的正常生活节奏。放假不是简单的放假,更不是假放假,而是为了给人们更多的享受舒心生活的权利,调整身心。

一年365天,11天节假日,这其中除了春节和国庆节放假三天,元旦、清明、五一、端午和中秋等节日都只放假一天。根据《劳动法》,我国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早在16年前就实施了,并且,正是有了这一《条例》,“五一”小长假制度在2008年后就取消了,一取消就是十余年,及至2019年才恢复。或许是管理部门感觉到带薪休假制度未能普遍贯彻而采取的补救措施,休长假以促进旅游消费,再次成为政策选项。

不过,按照2019年第五期《旅游导刊》上的一篇论文《周休假的旅游消费效应研究》的观点,基于周末游的周休假对国内旅游消费的促进效应最大,周休假的单位时间每提高10%,有望提升2.3%的国内旅游消费。作为对比的是,“十一”黄金周对旅游消费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论文写作时“五一”小长假还没恢复,但也可比照“十一”黄金周。

调休,集中时间休长假的确可以影响旅游者的长途旅行决策,但被调走的周末,周边短途游恐怕要“绝迹”,调休调出的效果,即便对旅游业也很可能是“零和”游戏。既然如此,一片反对声中的“五一”小长假,是否到了该调整的时候了呢?我们早有了详细完备的带薪休假制度,促进其执行,才是使民众获得满足感,同时拉动消费的旅游大计。 调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