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经济,走出失去的30年?
作者:谢九
众所周知,上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就进入“失去的30年”,物价长期通缩,日元大幅贬值,经济增速几乎原地踏步,在过去30年时间里,日本年均GDP增速不足1%。那么,这一次日本加息,是否意味着日本经济已经走出了失去的30年,甚至会再次重新起飞呢?日本经济到底发生了什么?
日本经济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让日本能够走出30年的通缩,甚至开始加息呢?
日本这一次选择加息,最主要的原因是通胀率达到了2%的政策目标,所以日本央行终于决定结束长期的负利率,将-- 0.1%的政策利率上调到0~0.1%。
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就一直深陷通缩泥潭。在通缩状态下,民众会尽量减少当前的消费,消费不振又让企业利润进一步下滑。所以,如何摆脱通缩带来的恶性循环,成为日本经济最重大的挑战之一。
2010年,日本的经济总量被中国超越,让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这更加深了日本的危机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倍晋三当选日本首相,并且推出了大规模的宽松刺激政策,试图带领日本经济走出泥潭。
2013年,日本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目标,要让通胀率达到2%。在日本各界看来,如果通胀率能够回到2%以上,日本就可以摆脱通缩,进而打破通缩带来的各种恶性循环,日本经济也才能重新崛起。
为了实现2%的通胀目标,日本推出了各种大规模宽松货币政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在2016年实行负利率——如果日本的商业银行在日本央行存钱,央行不仅不支付利率,反而要向银行征收0.1%的利率。
日本负利率的初衷,一方面是希望将大量流动性驱赶到市场,刺激经济增长,同时也是借此让日元大幅贬值,增加日本经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日本长期以来的大规模宽松政策,加上前几年以美国为首的全球大通胀时代到来,以及日本经济自身的缓慢复苏,多重因素叠加之下,日本居然真的走出了长达30年的通缩泥潭。2022年和2023年,日本的CPI分别同比上涨3.2%和3%,2024年预计上涨2.5%。连续三年物价指数超过2%,这是日本自上世纪泡沫年代以来的第一次。
不只是物价上涨,日本的工资水平也在稳步上涨。长期以来,日本的工资水平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不过从2022年以来开始增长,2022年增长了1.4%,2023年同比增长了2.1%,为日本过去20多年来最大的工资涨幅。
正是由于看到物价和工资处于良性循环的上涨状态,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近日表示——日本经济现在处于通胀而非通缩状态。并且在3月19日宣布了17年来的首次加息,正式终结了负利率状态。
在此次宣布加息之前,日本经济的复苏就已经开始吸引国际投资者的关注。早在2020年疫情期间,巴菲特就已经开始试水日本股市,买入伊藤忠商事、丸红商事、三菱商事、三井商事和住友商事五大商社5%的股份。2023年,巴菲特专门来到日本考察,随后继续增加对日本股市的投资,对日本五大商社的股票增持到8.5%。
正是在巴菲特的带动下,全球投资者开始大举投资日本股市。2023年,海外投资者在日本股市净买入超过3万亿日元,在海外投资者的推动下,日本股市开始快速上涨,2023年,日经225的累计涨幅高达28%,高居全球第二。到了2024年3月初,日经225指数更是突破了40000点大关,一举突破了90年代的泡沫高点。
日本股市泡沫在上世纪90年代破灭后,持续下跌了30年,很多日本人都认为日本股市将永远不可能重返当年的高点,对日本股市也没有太大兴趣。随着国际投资者涌入,日本股市超越当年的高点,也让日本人重新改变了对股市的认识,日本股市对本土民众的吸引力也大幅提升。
除了股市之外,日本的房价这几年也在大幅上涨。当年日本楼市崩盘,东京的房价暴跌70%,成为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最形象的标志,不过,从安倍晋三开始推出超级宽松政策以来,日本楼市就开始缓慢复苏,到了2022年,东京的房价已经回到了90年代的高点。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一直深陷通缩泥潭难以自拔,那么,为什么在疫情之后,日本会突然走出了通缩呢?
日本摆脱通缩,既有日本自身的因素,也和当前国际大形势密不可分,内外因素共同发力,让日本终结了30年的通缩状态。
从日本自身的因素来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持续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上世纪90年代泡沫破灭之后,日本就一直处在超级宽松的货币环境之中,早在本世纪之初,日本就成为第一个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国家,美国后来在次贷危机后退出量化宽松,其实还是向日本学习。
2012年安倍晋三上台后,以“三支箭”为核心的安倍经济学,以及在2016年实行的负利率,将日本的宽松货币政策再次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日本史无前例的宽松货币政策,慢慢推升了日本的资产价格和物价水平,为日本摆脱通缩奠定了基础。
从国际大环境来看,疫情之后,全球迎来历史性的大通胀,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通胀率快速攀升,能源价格暴涨,对于日本这样的外向型经济而言,国际大通胀很快就影响到日本,在输入型通胀的拉动下,日本的物价也开始被缓慢推高。
疫情之后,全球产业链开始新一轮洗牌和重新布局,很多跨国企业开始分散全球投资,原先集中在中国的产业链开始向全球转移。除此之外,美国出于地缘政治等方面的考虑,最近几年推出友岸外包的战略,将很多订单优先向盟国倾斜,日本也成为受益者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收获了替代效应的红利。
所以,日本自身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历史级别的国际大通胀,以及全球地缘政治带来的产业链重置,都成为日本走出通缩的重要推手,多重因素的推动下,日本结束了30年的通缩状态。
日本走出了30年的通缩,并且实施了17年来的首次加息,股市和楼市都开始创出历史新高。和过去30年的沉寂相比,现在的日本经济开始重现生机。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在经历了失去的30年之后,日本经济会再度起飞呢?想要判断日本经济是否会走出失去的30年,首先要看看当年日本是怎么失去30年的。
“二战”之后,日本经济从50年代快速崛起,到80年代达到巅峰,尤其是美国经济在80年代陷入疲态,日本经济在全球一时风头无两。
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在1979年出版《日本第一》,更是对日本模式大加追捧。全球各界将日本经济模式予以神化,一方面让日本现象风靡全球,同时也让日本经济开始成为众矢之的。
1985年,为了解决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在美国的推动下,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签署了著名的广场协议,日元由此开始大幅升值。
为了对冲日元升值带来的冲击,日本央行采取了大幅降息的政策,结果以股市和楼市为代表的资产泡沫开始滋生,股市和楼市暴涨。为了挤去资产泡沫,日本不得已大幅加息,从1989年5月开始,日本央行将基准利率从2.5%上调至6.0%。日本股市和楼市应声暴跌。以资产泡沫破灭为标志,日本经济进入失去的10年,随后又将这种低迷的状态延续了20年。
日本进入失去的30年,导火索是当年广场协议引发的日元升值,但这只是表面原因,背后深层次原因还在于,日本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已经失去了支撑经济继续发展的动力。
“二战”之后,日本从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为世界经济强国,既是日本自身优秀独特的竞争优势使然,也和当时全球范围内良好的发展空间分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从外部环境来看,日本经济在战后的复苏始于1951年。这一年朝鲜战争爆发,因为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朝鲜半岛,入朝美军的大量军需品均由日本供应,特需订单极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成为日本重新崛起的重要契机。资料显示,1952年和1953年,日本的特需收入均超过8亿美元,占日本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60%,而且当时美国全部用美元结算,为日本提供了宝贵的外汇资源,使得日本将来大规模引进国外技术成为可能。
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逐渐回归国际社会。在1952年先后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之后,日本在1955年加入了世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并在次年加入了联合国。日本当年的《经济白皮书》有一句著名的论断——“现在已经不是战后。”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日本股市创出新高之后,日本社会开始重新引用了当年这句话——现在的日本已经不再是泡沫后。
日本在重新融入全球经济之后,以廉价劳动力作为优势,通过纤维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参与国际贸易,从欧美国家赚取了可观的贸易顺差。在此期间,日本经济主要还是依靠廉价的日本制造参与国际分工,战后爆发的第一次婴儿潮,为日本经济提供了巨大的人口红利。而此时,中国还游离在国际贸易之外,日本制造并没有遭遇太大的挑战。
上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起飞之际,正好是中东陆续发现大油田的时候,充沛而廉价的石油为日本经济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高速起飞,直到1973年的石油危机将其中断,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日本经济保持了1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除了当时国际大环境为日本经济创造了重新崛起的良好时机,日本自身的产业政策,也对日本经济崛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日本经济从1955年起飞之后,1960年,日本首相池田勇人提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计划在1961年到1970年的10年间,将国民收入提高一倍。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不仅带来了日本的消费革命,反过来还刺激了日本制造业的发展,首先是以电视机为代表的电子产品迅速发展,随后就是汽车行业,这两大产业都在日后成为日本最重要的出口产品。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日本大力吸收引进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以及优秀的管理制度,尤其是美国人戴明(Deming)向日本介绍的全面质量控制(Total Quality Control,简称TQC)的理念,深刻影响了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日本产品也开始从价廉质次转向高品质。日本经济在上世纪80年代登上巅峰,直到广场协议到来,成为拖垮日本经济的导火索。
人们在总结日本经济当年的衰落时,总是将广场协议视为罪魁祸首,这当然只是表面现象,日本经济进入衰退的10年乃至30年,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无论是国际大环境还是日本自身,日本经济都已经失去了当年战后崛起的黄金机遇期。
从国际大环境来看,日本经济在战后迅速崛起,和美国当年的扶持有直接关系。不过,随着日本经济开始冲击到美国的地位,尤其是日本制造在国际市场赚取巨大贸易顺差,而美国长期保持巨额贸易逆差,美国对日本的态度开始从扶持变为打压,尤其是在美国经济自身陷入麻烦之际。
在里根总统的主导下,美国用减税和贸易战的组合拳,对内提振了美国经济,对外击退了追赶者日本。随着美国经济在80年代重新强势起来,也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日本经济发展的空间。
进入90年代后,中国开始登上国际舞台,并且迅速崛起,更是在2010年超越日本的经济总量。日本经济在当年的巅峰时期曾经打遍全球无敌手,从90年代之后,美国和中国这两大经济体越来越庞大,日本经济的存在感也就越来越弱。
除了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日本自身也在发生巨变。日本上世纪60年代以来参与国际分工,起初也是依靠人口红利。但是从70年代以来,日本出生率不断下降,人口危机开始初现苗头。
日本经济当年快速崛起,国内民众的消费是重要引擎之一,随着人口出生率下降,日本本国需求开始萎缩,这就导致日本重要的消费引擎开始减速。在国内需求不足的背景下,日本制造开始大举进军海外市场,由此引发了更多的贸易摩擦,美国主导的广场协议也由此而来。
对于日本而言,人口危机带来的更深层面的影响还在于,日本此前实业立国的路线开始发生转折,在战后高速发展30年之后,由于人口危机等多方面的冲击,日本实体经济失去了新的增长点,大量资金在实体经济无利可图,所以在日元升值的背景下进入了股市和楼市,制造出前所未有的大泡沫。
1989年,日本经济达到了有史以来的巅峰,但也正是在这一年,日本的人口危机也达到有史以来的高峰,当年日本的总和生育率下降到了1.57,创下有史以来的新低,日本社会当时称之为“1.57冲击”。从这一年开始,日本经济由盛转衰,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破灭,日本进入第一个失去的10年。
随着资产泡沫破灭,人口快速萎缩,以及经济增速停滞不前,日本开始进入通缩,而长期通缩反过来又减少了日本民众的消费欲望,日本经济陷入了“通缩—停滞”的恶性循环之中,长达30年难以自拔。过去30年,日本的年均GDP复合增长率还不到1%。为了摆脱通缩,日本推出长期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上近年来国际大通胀到来,以及各种国际国内因素的助推,日本慢慢走出了通缩的泥潭,楼市和股市超越了当年的高点。从这一点来看,可以说,日本经济已经摆脱了当年泡沫破灭带来的巨大冲击。尤其是结束通缩状态之后,对于日本经济走向正向循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由于物价和工资温和上涨,日本结束通缩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会刺激消费。在日本通缩的30年里,日本年轻人由于收入增长缓慢,消费能力很弱,在7-11便利店里买两个饭团就能对付一顿,这代年轻人也称为“低欲望的一代”。随着日本摆脱通缩,年轻人的收入也开始上涨,日本的消费能力也有望恢复。
当年日本经济崛起,消费就是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日本在60年代提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民众的消费能力和信心。随着后来进入通缩,日本消费引擎熄火,日本经济也陷入长期低迷。随着日本摆脱通缩,消费如果能够重新恢复增长,对于日本经济也是意义重大。
不过,通缩只是“日本病”的一种,日本经济虽然摆脱通缩泥潭,这并不意味着日本经济的全部麻烦都已经得到了解决,甚至还会再度起飞,重现当年80年代的辉煌。
日本经济的深层次问题在于,经过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高速增长之后,日本逐渐失去了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换言之,也就是日本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已经大幅下降。按照日本央行的数据,在80年代左右,日本的潜在经济增长率高于4%,但是现在的潜在增长率只是略高于0。
潜在增长率体现了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可能性,日本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因素还在于日本产业的衰落,以及老龄化的冲击。
从日本的产业来看,当年日本经济崛起,日本的汽车、电子、钢铁等诸多产业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位置,但是现在看来,日本这些产业虽然仍然具有很强的全球竞争力,但是和当年相比,日本制造的竞争力已经大幅下降。
除了日本的这些传统产业之外,在最近30年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浪潮里,日本更是远远落后。产业竞争力下降,成为日本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重要原因。如果日本不能在未来的新兴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将来不可能重现80年代的辉煌。
除了产业落后的因素,人口因素是压制日本经济重新崛起的另外一大难题。过去几十年,日本人口持续减少,尤其是年轻人口越来越少,意味着劳动力和消费能力萎缩,整个经济失去活力。而老年人口越来越多,高度老龄化意味着社会供养负担越来越重。
日本的人口危机不仅在历史上拖累了经济发展,在当下仍然困扰着日本经济。由于日本低生育率和长寿并存,老龄化程度高居全球第一,养老福利开支由此成为日本经济的巨大负担,成为日本财政体系的不可承受之重。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国债规模快速扩大,现在日本政府的负债率已经超过260%,在发达国家中高居首位,是美国和英国负债率的两倍。日本的政府债务高速扩张,主要不是为了通过政府投资拉动经济,而是投向了社会福利保障,更确切而言,是为了解决老龄化带来的负担。日本GDP的20%多都用于社会保障,而社会保障支出中又以养老支出为主。养老开支的巨大规模,一方面挤占了日本刺激经济增长的空间,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
从短期来看,日本摆脱通缩虽然有助于帮助日本经济摆脱恶性循环,但是日本时隔17年来的加息,也有可能给日本经济带来短期冲击,尤其是日本长期处于宽松的负利率环境之中,转入加息之后,也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日元加息,对日本经济最直接的负面影响在于日元升值,日本经济的出口和旅游这两大重要引擎会遭遇较大冲击。
从国际大环境来看,美国已经结束了加息周期,处于降息的前夜,而日本的货币政策刚好和美国错位,在美元降息的同时日元加息,长期贬值的日元就有可能会大幅升值,这将给日本经济带来复杂影响。
首先从日本的进出口来看,日本历史上一向是出口大国,依靠日本制造赚取巨额贸易顺差,不过,从2021年以来,日本已经连续三年贸易逆差。除了日本出口下降的因素,还因为过去几年国际大通胀,日元贬值导致进口成本大涨,最终导致日本连续3年贸易逆差。
随着国际通胀率下降,日本的输入型通胀也有望得到缓解,不过,日元升值将使得日本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下降,日本的贸易逆差又将面临新的压力。
这次加息还有可能引爆日本的债务危机。日本政府的负债率高达260%,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安全线。日本之所以一直没有爆发债务危机,一方面是因为日本的债务很大比例由日本央行持有,外债比例较低,所以相对可控;同时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日本长期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所以债务成本也较低。所以,日本虽然债务水平一直很高,但始终没有像拉美和欧洲国家那样爆发大规模债务危机。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日本的债务问题就会永远安全。随着日本开始结束负利率转入加息,这也意味着日本债务成本会随之提升,如果日本通胀率继续上升,日本需要持续加息予以应对,那么,日本超高的负债是否还会处在安全水平,届时将面临极大考验。如果日本进入加息周期,日本的大规模负债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着将来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不知道在哪一天或许就会突然爆炸。
不过,日本虽然难以重现上世纪80年代的辉煌,但是能够结束长达30年的通缩,对于日本经济依然还是意义重大。尤其在当前国际地缘政治背景之下,日本经济重新焕发活力,在国际社会的存在感也会比以往更强。 日本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