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南京保障房小区的发展和隐患

作者:李晓洁
一个南京保障房小区的发展和隐患0南京虽然大,但是陈双英的活动范围不算大。

陈双英住在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的明尚西苑小区。这是一个保障房小区,有6栋居民楼,其中5栋都高达34层,共有1000多户。跟这个小区一样,附近两三公里内几十栋高楼,绝大多数都是自2010年起建设的保障房小区。陈双英2018年住进明尚西苑,2020年底成为小区2栋楼的楼长,那之后她忙着楼内各种事务,几乎没出过南京市,活动范围限于小区楼下的饭店、菜市场和公园。她的儿子儿媳一家住在市区,丈夫于2021年去世,独居的她活动不多,极少数清闲时候,才跟“好姐妹”们搭乘小区附近的公交去地铁站,花费一个多小时,到新街口、安德门等市中心逛一逛、拍拍照片。

陈双英所在的保障房小区,以及延伸到附近两三公里的保障房片区,有个统一的名称叫“岱山”。跟这个名字一样,2010年前,岱山是一片海拔100多米的小山丘,这里有些农用平房、二层楼,更多是成片的菜地。2002年起,南京开始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根据南京市政府网站的消息,雨花台区土地相对较多,地价便宜,人口密度也较低,成为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点地区。2010年,岱山片区保障房启动建设,这块3.1平方公里的区域,陆续建成6个社区,99栋高楼。三年后住进第一批居民,到现在已经超过15万人居住,成为南京市目前最大的保障房片区。明尚西苑是其中的一部分,陈双英则是这15万人之一。

第一次见陈双英,她戴着红色贝雷帽,露出染过的黑色长发,帽子刚好遮住头顶冒出的白发。她走到我们面前,掏出几张绿色出入证塞到我们手里。今年2月底,明尚西苑发生一起电动车电池起火导致的火灾,火点距离陈双英家不到100米

,造成15人死亡。之后一段时间,小区居民靠这张绿色卡片进出,小区两个入口各有五六个保安站着,24小时看守。

“我不怕他们,说不让人进就不让啦?”60岁的陈双英声音有点沙哑,领着我们进小区。她每天要说很多话——在小区里见到有人乱堆放垃圾、有人乱停放电动车,或者货梯里杂物太多这些类似的大小事,她就在2栋楼的住户群里发语音,提醒大家注意。或者给物业、社区打电话,请求一个解决方式。一个南京保障房小区的发展和隐患1她经常被人叫“阿英”,这也是她社交平台的名字。“阿英”一天中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候,她手机软件里连有两个监控摄像头,分别对着2栋楼的一层进出口和架空层里能看到电梯的位置。如果有人推电动车进电梯,或者有楼栋住户看到电动车停在楼上走廊,就会私信她,她便去敲那户的门,请对方不要在家充电。这几年,有人骂她多管闲事,有人不管不顾,一次次推车上楼。“我先是好心劝说,不听我就叫物业,找社区,再不行就报警。”阿英说,成为楼长这几年,她手机里存了不少物业和社区干部的电话,2栋楼居民遇到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找她。有人出门忘记关煤气灶阀门,有人家门口走廊的灯坏了,有老人嫌楼上孩子太吵,甚至有人的车库位置有一坨狗屎,都要在群里发消息,找阿英帮帮忙。她因为自己的热心和能力,获得2栋楼不少居民的信任。

原本,阿英一家住在南京市区一套老小区内,人均面积不足15平方米,2016年申请到明尚西苑的经济适用房名额,花了40多万元买下这套三室一厅,2018年搬入。但直到2020年初疫情,她待在楼里的时间变多,才发现自己一点不认识周围邻居。“一次我老母亲在家摔倒,我在楼里谁也不认识,连个帮忙的人也没有,只能报警,很无助。”阿英说,2020年底,她报名成为2栋楼的网格员,也叫楼长,顺便建了微信群聊,直到现在群里还有200多人,每天都有人发信息,群的活跃度挺高。一个南京保障房小区的发展和隐患2阿英说自己“爱管闲事”,她父亲以前是镇江市一个村的生产队队长,村里大大小小的事都有人找他解决。她耳濡目染,“跟父亲学了一套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一个1000多户的密集型小区,尤其是保障房小区来说,也需要一个热心的楼长。根据南京市政府的消息,岱山这片保障房小区居民“多为城郊接合部的拆迁安置户、外来务工人员租房户和低保户,三类人员占整个居住人口的85%以上,再加上残疾人、两劳(劳改和劳教)释放人员等特殊人群,是典型的‘陌生人社会’”。一个专注于做岱山片区房地产的中介蒋斯文告诉我,岱山片区的6个社区里,基本上租户数量稍微多于业主,“主要是看中这里房价便宜”。以一套70平方米左右的两室一厅为例,精装修房月租金2500元左右,同地段如果是租商品房,价格可能在3500元左右。

价格便宜、住户混杂,意味着保障房小区面临更多问题。明尚西苑一位2017年就在这里居住的租户沈萍告诉我,她刚住进小区时,有几次推着婴儿车遛娃,看见楼上掉下过塑料袋、烟头。空闲时,沈萍跟6栋一个阿姨喂流浪猫,听阿姨说6栋有住户从采光井扔下猫狗。小区的采光井从负一层直通34层顶楼,沈萍在负一层车库看到过动物的尸骨。阿英也和我说过类似的问题,所以成为2栋楼长后,她操心264户居民的情况,基本没再跟朋友出去旅游,日常活动范围,就在这栋34层的高楼里上上下下。一个南京保障房小区的发展和隐患3第一次走进岱山这些保障房小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空间的逼仄。

以明尚西苑为例,6栋楼中有4栋都是264户,两个单元楼,一单元有两部电梯,每层6户;二单元多了部货梯,每层8户。走进楼内,层高很低,一些楼层走廊的声控灯坏了,晚上只能摸黑。这里每单元都有一个狭窄悠长的采光井,从负一层直通34层顶楼。靠近采光井的一侧是厨房、卫生间或次卧,楼上楼下做饭声、孩子吵闹声,在这个横截面积不到两平方米的采光井内回旋。从楼道走廊拐进消防通道,楼梯狭窄,只能一人通行,处处有种压抑。只有一层的架空层还算宽敞,三四米挑高,至少流动着光和空气。

走出小区,仰视每栋浅棕色的高楼,像一个薄薄的大平板,直愣愣矗立,谈不上多少美观。附近的十字路口成了不同保障房小区的分割线,每个小区只是名字不同,外观、内部规划几无二样。

于寒是头几批住进明尚西苑的业主。2014年,他申请到这里7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是个经济适用房,花了35万元出头。他装修时,感觉这里是“盖了几十栋高楼的农村”。当时底层全是空铺子,基本没有饭馆,只有一个“苏果超市”,走路还将近两公里。至于公共交通,当年最近的一站地铁,是四五公里外的油坊桥,公交车也没几辆,“很荒凉”。因为这种“荒凉”,于寒特意晚了点时间,2015年才和妻子搬进小区。“当时小区也没多少人住,各类车辆都不多,我骑电动车上班,12公里差不多半小时。”

房产中介蒋斯文在2017年入住岱山一个保障房小区。他说,岱山虽然位于雨花台区西南部,地理位置上算是郊区,但有个好处是这里与建邺区南部紧挨着,那里有个河西新城,被当地人称为“河西CBD”,聚集了一批软件、金融类企业,是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第二大中央商务区,也被称为“富人区”,房价是岱山保障房的四五倍,租房价格也更高。“很多小年轻,在河西租不起房子,就到岱山这边暂住,10公里内的路程不算远,也能忍受,等稍微赚点钱就搬走。”还有一部分外来打工人,在岱山附近几公里开的工地、菜市场上班,或者开小商铺。通常这些外地人的亲戚如果来南京,因为租金便宜,保障房小区会成为他们落脚的第一站。

15万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聚集在这里,但笼统地说,也可以归结为一个原因:这里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省份的省会城市中,赚钱机会比较多,生活成本又更低廉的地方。各类餐馆、水果店、超市、理发店小商铺挤满了楼层与楼层之间的空隙,附近的两个小型生活广场,有连锁服装店、星巴克、奶茶店。到了晚上,附近几个广场聚满了中老年人跳舞,广场边的道路摆满各种口味的小吃摊,烟火缭绕,夜间11点也不散去。而白天,人行道上走几步路就能看见老人坐在小板凳上,他们面前摆着地摊,售卖的是自家种的蔬菜水果,甚至养的鸡鸭。阿英告诉我,这些摆摊卖菜的是拆迁户,以前是“菜农”,分到保障房后也要找空地种菜,然后零售——他们种菜的习惯一时很难抹去。电动车是每天川流在这片街道上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半条街全是不同品牌的电动车行。一个南京保障房小区的发展和隐患4谁都无法否认,电动车是保障房小区的住户们最方便的出行工具。蒋斯文告诉我,2017年往后,岱山保障房小区入住率常年在70%以上,明尚西苑附近多了几个公交站台,但两公里内的公交线路加起来不过六七条。2023年底,距离岱山最近的西善桥地铁站开通,但这个距离小区直线500多米的地铁站,因为环绕社区的宁芜(南京到芜湖)铁路线的阻隔,居民需要绕远路,过一座天桥,步行25分钟左右才到。另外,因为岱山距离市区较远,周围也几乎没有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停放点。我曾在一个周末下午,从距离明尚西苑最近的公交站乘车去西善桥地铁站,加上等车大约用了20分钟。这听起来不算很久,但有租户问到,如果有更省时的交通方式,为什么要花这20分钟?

参与过保障房小区建设的规划师,对公共交通问题也有感受。本刊记者联系到一位建筑领域专业人士,她在2011年左右参与了南京市保障房小区的规划设计。当时南京市政府已经启动第二批保障房集中统筹建设,按面积大小划分了岱山、丁家庄、花岗、上坊四大片区。

该规划师说,她曾实地调研过南京市2002年开始建设的第一批保障房小区,部分小区连公交站都没有。在一个新建的保障房小区内,能闻到一股股臭味,发现是小区居民把绿化挖开种菜带来的异味。而种菜,是因为小区像个孤岛,距离就业地点太远,又没有公交,一些拆迁户只能“因地制宜”。一个南京保障房小区的发展和隐患5相比之下,2010年开始建设的岱山片区保障房有其先进性。于寒告诉我,大概在2016年,岱山这片保障房周围的配套设施基本完成。有了更多菜市场、饭店,也有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小区入住率也渐渐高了。于寒在商场做安全管理工作,刚住进小区时,他特地看过自己所在的3栋楼消防设施,比如烟感器、喷淋有没有装,楼层墙壁上的火灾显示盘有没有闪灯正常工作。他粗略检查过,“没有什么问题”。他记得自己有次下班回家,还听到小小的白色火灾显示盘响铃,显示某楼层烟雾过量。“一般情况下,物业的消防控制室能接收到这个信号,然后到具体楼层查看火情。”这些设施让于寒比较安心。

公共交通在初建时的环境下也不算落后。上述规划师记得,四大保障房片区的交通规划只考虑到公交,除了后来规划的丁家庄二期外,其余片区附近2公里内没有地铁。“因为十多年前,能考虑到郊区保障房的公交系统和配套商业设施,已经算是比较先进的了,那时地铁的便利性、必需性对郊区而言不像现在这么凸显。”

但随着岱山片区周围设施的完善,入住人数越来越多,对公共交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17年,岱山开始建设几个商品房小区,很快吸引来一批经济条件较好的人群入住。总体来说,超过15万的复杂人群居住在接近400万平方米的近郊区,考验着这里的公共交通系统。虽然近几年,岱山的公交站和公交线路也略有拓展,去年底,岱山附近还开通了西善桥地铁站,但因为不是在保障房建设前就规划好的线路,加上铁路的阻隔,对商品房小区距离地铁远近的考虑,种种因素让地铁的便利性打了折扣。

公共交通能力不足,居民发现骑电动车或开车更省时,不愿坐公交。坐公交的人越来越少,公交线路拓展就越来越慢。就像一个恶性循环,更多务工的保障房住户选择电动车出行——一种看起来性价比最高的出行方式。

我观察过几个明尚西苑的“早高峰”。7点到9点半,明尚西苑门口的社区内部道路上,小轿车已经堵成一团。车流艰难爬行一段后,拐个弯会进入一条主干道,不过小轿车大多要堵一两个红灯才能从“泥泞”的车流中脱身。但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道,数十辆小巧的电动车快速穿行,像流过石头缝的水。

“电动车永远不会堵”,这是很多当地业主、租户跟我说过的话。对很多没有私家车的租户来说,电动车成为必需品。本刊记者采访到一家四口租户,分别在工地、清洁公司、公司上班,每人都有一辆电动车。沈萍曾经也骑电动车送孩子去附近小学,几公里路程,20分钟足够。但去年末,她的电动车坏了后一直没修好,她暂时靠乘公交送孩子,如果加上等公交和步行时间,她要预留至少一小时。“我们都是底层打工人,都需要这种便宜方便的交通工具。”

中国自行车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中国两轮电动车保有量3.5亿辆,相当于每4个国人就拥有一辆电动自行车。另一组同样显眼的数据是,据国家消防救援局数据,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1万起,相比2022年上升16.7%。2月底明尚西苑夺取15人生命的火灾,起火原因也是电动车着火。在陈双英的“楼长”经验里,这起火灾并不让人意外。一个南京保障房小区的发展和隐患6陈双英记得,在她成为楼长前,2019年,她楼下两层的楼道里有违规停放的电动车充电,导致起火。烟雾往上蔓延,陈双英跟丈夫跑到楼下,“吸了很多黑烟,我头疼难受,在家躺了一周,家里墙壁也都熏黑了”。幸运的是当年没有引发更大范围火灾。陈双英此后对电动车、对火情隐患有了更多关注,病愈后买了一套救生绳放在家里,做好突发火灾从四楼逃生的准备。

成为楼长后,她尤其注意电动车不能上楼。但小区一楼架空层里停放的一二百辆电动车,对她来说就像“不定时炸弹”。2018年她刚入住小区时,电动车数量还不算多,架空层也没有充电插口。当时住户大多把电动车推到楼上,或者卸掉电池带回家里充电。2021年,或许是因为那几年电动车上楼事故在全国各地不断发生,明尚西苑也禁止电动车上楼,并在一楼架空层的墙壁上安装了一排排白色充电口,每充满一次电不到两块钱。陈双英说,每到晚上六七点下班高峰,架空层里电动车“横七竖八”,她在群里听过很多与电动车有关的抱怨,比如电动车挡风被被偷、没充满电的插头被拔掉、电动车被人恶意推倒……

陈双英也跟物业反映过负一层被浪费、架空层乱停电动车的问题,没有多少回应,她就在12345上跟市政府投诉物业。2022年,陈双英的投诉问题有了进展。那年4月,南京广电《法治现场》到明尚西苑采访,陈双英戴着口罩出现在画面里,指着架空层内曾因2019年电动车电池爆炸留下的墙壁熏黑痕迹,希望物业能在架空层装一些消防设施和监控,在楼栋外多建一些电动车棚。后来,陈双英提到的设备都被安装好,“其他几栋楼的住户看这里有监控、有车棚,都把车停在我们2栋”。她看到不是2栋楼的面孔,还要再劝他们把电动车挪走,反而给自己多了一项工作。

事实上,架空层本身没有问题,更大的问题在于设计之后的管理。前述规划师告诉本刊,架空层从来就不是为了电动车充电设计的,在人口高度密集的住宅小区,容积率很高,地面和室外活动空间较少,架空层有利于拓展活动空间。“保障房小区老人多,下雨天没地方休闲,架空层装置桌椅、乒乓球桌等,就可以是个交流休闲场所。重要的是随着入住人口增多,小区后续如何管理,如何防范架空层成为堆砌杂物、乱停乱放车辆的地方。”

今年3月初,我去过明尚西苑和附近十多个小区,除了早期低于18层的保障房,以及2017年后新建的几个商品楼小区没有架空层,绝大多数高层保障房沿用架空层设计。但无论是商品楼还是保障房,高层住宅都有负一层作为自行车/电动车库、负二层作为私家车库。在岱山片区的商品房小区,我看到负一层灯光充足,停放不少自行车和正在充电的电动车。而在保障房小区负一层,经常能遇到声控灯损坏,角落里堆有垃圾、粪便,像一个几乎无人管理的区域。

我联系到的每个明尚西苑住户,无论是业主还是租户,都提到小区物业的管理问题。有位6栋楼业主曾经被偷了电动车挡风被,去物业反映,才发现架空层及其周围没任何监控;于寒曾发现3栋楼有消防设施不工作,跟物业人员多次提醒后,依然没人维修。蒋斯文作为中介,发现明尚西苑的物业人员,相比其他小区物业人员年龄更大,常跟住户在大门入口处起争执。他曾多次出入明尚西苑,也跟物业打过交道,“说到物业责任时,人家保安直接说‘你看我都一把年纪了,每月拿1000多块钱,你让我负什么责任呢?’”一个南京保障房小区的发展和隐患7离开南京前,我又去了一次明尚西苑。一场火灾后,这里和附近的小区架空层全部被清空,充电插座也被取下,只留下墙壁上一个个无法抹去的黑色方洞。我又见了一次陈双英。她把头顶的白发补染成黑色,显得更年轻了些。2023年,陈双英辞去2栋楼网格员的工作,因为她总觉得其他网格员不认真,忍不住跟他们吵架。她说自己“卸下了楼长职位”,但群里消息依然不断,每天还是有不少住户找她帮忙。

说话间隙,一个住在7楼的70多岁婆婆敲开她的门。婆婆家的猫走丢了,请“阿英”帮忙在群里喊人注意。阿英拿起手机:“大家注意看一下,咱们楼有个灰白色的猫,刚才人家门一开猫跑出来了,现在在找。大家要发现了赶快跟我讲一声,谢谢你们。”

(文中除陈双英外,其余受访对象均为化名。实习记者曲子涵对本文亦有贡献)一个南京保障房小区的发展和隐患8负一层空荡荡的,昏暗潮湿的角落里停着几辆自行车,顶部管道发出水流声一个南京保障房小区的发展和隐患9 火灾岱山明尚西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