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衣冠冢

作者:卜键
雨花台衣冠冢0朝廷大员几乎都是人精。接奉军机处字寄,心知皇上已然不快,浙江巡抚三宝、江苏巡抚萨载、江西巡抚海成、两江总督高晋、安徽巡抚裴宗锡等迅速回奏,自称“满洲世仆”“世受国恩”,详述采取的搜查举措,表态一个比一个积极。而有实质性进展的还是李侍尧,其为二等伯李永芳的四世孙,前户部尚书李元亮之子,明敏勇为,做章京时就受到弘历青睐,迁副都统、侍郎,署广州将军,乾隆二十四年(1759)即实授两广总督。此后15年间,他担任过户部尚书、正红旗汉军都统、湖广总督,也曾因事降职,回京署工部、刑部尚书,再回两广,乾隆三十八年(1773)底晋升武英殿大学士,仍留于两广总督任上。李侍尧奏称“世受国恩,身任封疆”,竟没想到可借征书清查违碍字句,实属愚昧;此次钦奉圣谕,已挑选干员分赴各州县,督同所在地方官亲身查办。而立竿见影,一抓就灵,很快就有了阶段性成果——

旋据南海、番禺二县查出逆犯屈大均族人屈稔浈等收藏该犯原著《文外》书籍。又据番禺县童生沈士成缴出屈大均《诗外》一种,及书铺潘朋等缴出《广东新语》并岭南三家合刻诗集版片二分,连刷成书十部。臣等查潘朋等俱系书贾,罔识忌讳,现与童生沈士成既经自行缴出,似应钦遵恩旨,宽免治罪。而屈稔浈等为逆犯屈大均同族,胆敢将久经饬行销毁之书私自收藏,实为不法。……谨将《诗外》二十三本、《广东新语》一部、三家合刻一部,粘签封固进呈。余存书籍、版片,俟各属续有缴出,一并烧毁。仍再出示晓谕,以屈大均大逆不道,妄撰各书,久经饬行销毁,非同别项违碍,而屈稔浈等又系同族,胆敢私藏其书,是以奏请治罪。(《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一九四,两广总督李侍尧等奏办理遗书情形及查出屈大均等悖逆书籍折)

屈大均字翁山,明朝覆灭后削发为僧,法名今种,所居号死庵,为反清复明奔走呼号,失败后回到故乡番禺,潜心著述。他被文坛推为“岭南三大家”之首,有《广东新语》《皇明四朝成仁录》《翁山文外》《翁山诗外》等数十种。雍正间曾静案发,因供状中有所涉及,屈大均之子、惠来县教谕屈明洪投案自首,时任广东巡抚傅泰奏请严办。刑部拟将屈大均掘墓戮尸枭首,雍正念屈大均的儿子屈明洪尚能投案自首,予以免除。

40多年过去了,屈大均的很多著作仍流传世间。据审讯记录,屈稔浈为其同族曾孙辈,藏有三本残缺的屈作,被捕后供出族兄屈昭泗还有四本,也被抓到县衙。番禺知县张天植审讯后飞报上司,李侍尧命解省再审,二犯皆系普通百姓,问来问去仍是“不识书中文义”“并不识字书”那几句。侍尧做过刑部尚书,早看出所供属实,奏请比照大逆子孙皆斩律处死。乾隆批复“止须销毁,毋庸查办。其收藏之屈稔浈、屈昭泗亦俱不必治罪”。这位好奇心很强的大皇帝翻阅了广东呈缴的书,读到屈大均文中“有雨花台葬衣冠之事”,飞谕高晋立即派人打听清楚在何处,“速为刨毁,毋使逆迹久留”(《清代文字狱档》第二辑,屈大均诗文及雨花台衣冠冢案)。高晋兼任江南河道总督,谕旨到时正在淮北督办河工,即发密札与江宁布政使闵鹗元,要他亲自前往寻访,“验明碑碣,封记看守”,等自己事毕回省“亲往看明,刨验属实,再行销毁”。

闵鹗元为王际华的同年进士,分发刑部,由主事、员外郎升郎中,出任山东按察使,后转布政使,历任湖北、广东、江宁等地。他是一个能臣,精于办案,接高晋函件后先派人密访,“以购访碑版为名,传集多识旧闻之绅士,并向雨花台附近僧寺、道院密加访问”;又亲自前往踏勘,“将所有坟冢碑记及仆卧残碑逐一洗刷查验,分别标识,并无屈大均衣冠碑冢”。高晋唯恐有疏漏,又带着相关地方官到雨花台、木末亭一带,“传集老僧、老道细加查问”,没有谁听说过衣冠冢之事,也都认为不可能存在,只好如此复命。素性谨慎的他不敢把话说满,奏称“此冢历今百有余年,查无踪迹,或被雷火轰击刬削除根,或被犬豕蹂躏灰飞影灭,甚或此等狡狯之徒调弄笔墨伪饰虚词,均未可定”,表示已请广东巡抚德保提供线索,同时也派员再悄悄寻访调查。

德保也不敢怠慢,即命广州知府赶往番禺等县,督同知县等官召集屈大均后裔以及族人查问,没有人知晓此事,仅供出屈大均坟墓在思贤村。广东按察使陈用敷即与张天植前往,验明后以石灰封记,命地保看守。德保在奏折最后表示了极大愤慨,认为不应再保留其坟墓,奏请刨坟挫尸。朱批曰:“亦不必矣。”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