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造车,制造业太卷了
作者:邢海洋延续了去年动辄“掀桌子”似的竞争,今年的汽车市场开场即炸裂,降价潮一波接一波。小米造车终于开卖,不到半个小时订出了5万辆,创造了奇迹,却凸显了国内汽车行业之“卷”,淘汰赛不可避免地打响了。
外界在计算着淘汰赛的各种可能性。根据小米、理想、小鹏和蔚来汽车的财报数据,截至2023年底,四家公司的现金储备分别是1363亿元、1037亿元、457亿元和573亿元。这其中理想实现了盈利,今年却陷入了MEGA营销的困境;小鹏曾经盈利过,如今市场艰难了,恐怕又得赔钱卖车;蔚来则从来没赚过钱,过去6年里已经烧掉了860亿元。
2023年全球汽车产销量分别为8160万辆和8560万辆,中国汽车产销量占全球的比例分别为32%和30%左右,中国汽车已经连续14年全球产销第一,电动汽车则是连续10年第一。按理说我们已走到了制造业微笑曲线的上坡段,实际上却还是在价格战的泥潭里混战。
我们生产的汽车在世界上最多,赚的钱却有限。2023年中国汽车产业整体收入突破10万亿元,利润达到5086亿元,利润增速却低于收入增速。此外,汽车行业的利润率为5.0%,低于整个工业企业利润率5.8%的平均水平。近10年,中国汽车行业的利润率呈现下行趋势,2015年这一数据还能达到8.7%。作为对比的是,全球最大车厂丰田去年第三财季实现销售净利润91亿美元,一天就能赚1亿美元;欧洲2022年虽饱受能源危机影响,但六大汽车制造商如宝马、奔驰、雷诺等净利润总和达到678亿欧元,其中,宝马的净利润达186亿欧元。
根据估算,特斯拉卖一辆车曾赚五六万元,奔驰卖一辆车也能赚5万元,中国最大的新能源品牌比亚迪单车利润万元,余下的大部分厂商单车利润只有几千元。如果说为了让国产汽车崛起,则同行在拳台搏杀,国产汽车厂商赚辛苦钱为的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国内淘汰掉一多半的汽车厂商似乎都是值得的,但背后是千千万万产业工人的就业,过于激烈的竞争等于大家都端起了清汤寡水的饭碗,甚至很可能丢了饭碗。丰田日进1亿美元利润的时候,日经225指数突破了4万点,日本彻底摆脱了“失去的30年”阴影,而我们的企业因为盈利稀少,股市徘徊在3000点的关口,财富效应不彰,物价滞胀,消费无法扩张,进而又影响到了就业,这是一个连锁反应。尤其是,当海外市场对中国制造的汽车设置了重重障碍,我们的过剩产能无法顺畅输出,留给国内制造业的连锁反应就是更低的利润率。
小米造车,就是在中国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相对高端的制造业产能无法释放,于是向下拓展,并借助流量对一向沉默的传统制造业实现碾压的一个写照。当年小米进军电视制造,它成功了,很快做到全国销量第一。随后,造车新势力们也借助于流量,在这个传统市场站稳了脚跟。现在也是如出一辙,小米挟米粉之势从智能手机市场进入新能源的地盘,只不过这一波攻势来得似乎不太是时候,三年前新能源产业爆发时小米宣布造车,今年新能源产业却显出了疲态,没有了扩张的份额,只剩下重划地盘的博弈。另一个时机不妙,则是GPT的到来,大众的热情被人工智能吸引过去,漂亮的汽车外形吸引力下降了。
小米这一赌成功了,却让人多少有些遗憾。因为AI赋能制造业眼看就要铺展开来,GPT、人形机器人和自动驾驶到来的时候,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在制造业里就不再构成优势,市场和流量的规则也将被改写。留给我们这个制造业大国的挑战更加艰巨了。 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