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的艺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仓鼠球球一个事物一旦被打上了“余”的标签,看上去就有一点可怜。剩余的和多余的,下场往往是被人抛弃。但是“余”本身就是悖论。万物相通,不会有外化的存在,自然没有什么是“余”。余下的可以发挥新的价值,以另一种意义陪伴我们。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余光就是冒烟的烟囱,不用刻意打开,它一直通着。
从小父母就告诉我们,过马路的时候要摘下帽子,也不能打伞。这是因为过马路的时候,可以用余光看到左右两边的情况,一条忙碌的路,不只有直行和逆行,还可能有斜后方拐弯而来的车。如果戴上帽子遮住余光,是感受不到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之所以能“眼观六路”得益于我们的余光。
最近一个概念盛行——“第一眼美女”,指的是一看到一个人,就觉得她是美女,用不着细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打眼”。穿行在赶地铁的人流中,无暇和每一个人对视,但是有时候那个人从你身边走过,你就觉得她绝代芳华,这种“余光美女”我愿称之为“第零眼美女”。这个时候倘若你转过头,可能发现她是“第一眼美女”,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这就是余光带给我们的两面性。它能给我们一个模糊印象,但是真实的画像需要我们用想象填满。眼见为实,余光则不一定。
我们都知道自己的视力是多少、近视多少度,但是没人知道自己余光的实力如何。余光是含蓄的,它和偷瞟不一样,偷瞟是偷偷地正眼看,即使那一个瞬间极短,也存在被抓包的可能性。余光可以看得正大光明,一般人也很难捕捉你在谁的余光里。明恋是“目之所及皆是你”,暗恋是“我的余光最爱你”。学生时代,同桌是非常重要的社交关系。单看距离,前后桌也很近,但还是同桌对人的影响最大。你和同桌的余光是交汇的,其实你们在用余光对视,关系自然要比需要转头才能对视的前后桌更亲密。
魏晋名士阮籍对喜欢的人正眼看,对不喜欢的人“白眼看”。通俗的说法是翻白眼,我试了一下,如果要长时间维持翻白眼的动作,过一会儿就会忍不住眨眼,看上去实在滑稽。而且翻白眼是明晃晃地把厌恶挂在脸上,未免有些心胸狭隘,也不配称为洒脱超逸。我猜想,这里应该是用余光看。允许你的存在,但是不必在乎。
影视作品中,对视是很重要的情绪表达手法。有的作品为了表现离别的不舍,就让人物转过身不看一眼,背过身流下泪来。看上去很悲怆很戏剧性,但是人性本就是充满矛盾。在留下和离开、看和不看中,用余光道别,或许是最好的办法。 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