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自我与寻求依恋

作者:孙若茜
寻求自我与寻求依恋0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人们会将母女关系视为人际关系中最复杂的关系之一?有人认为,母女关系中所包含的矛盾比任何其他关系都多,同时也多于母子关系。

訾非:确实是这样的,母女关系非常复杂,矛盾也很多,可能比母子关系还要多。甚至到了母亲年龄很大的时候,很多女性也仍然与之存有矛盾。为什么会这样呢?当我们谈起心理现象,一般会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进入。从生物因素的角度,心理学里有一个分支叫进化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性格、动机,比如人为什么不喜欢吃草,这并不是人类文化的要求,而是由人的天性决定。母女关系中,可以由进化心理学解释的部分在于,人是需要建立社会关系的,但彼此间也存在生存竞争,因此人的考虑往往趋向于最大程度增加后代数量。

在母女/子关系中,当一个母亲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时,她会更偏向儿子,这是因为女儿所能繁衍的后代是有限的,尤其在古代,医疗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婴儿存活率不高,母亲会倾向于把更多资源留给儿子,这种所谓的“重男轻女”心理,其实是人类在进化的生存竞争中带来的本能。你会发现很多社会现象在一个个体没有受过很多文化和教育熏陶的时候会表现出来,比如婆媳矛盾,体现的就是一种生存竞争。当然这些都是人类原始的本能。

三联生活周刊:以你的观察,母女关系中最常出现,或最主要的问题通常是什么?

訾非:是寻求自我与寻求依恋之间的矛盾。在现代社会,女孩与母亲相处的时间太长,女孩一般要到上大学时才能离家,在那之后还有现代化通信工具可以与母亲联系。在传统社会里,或者从人类本身的身体发育和社会关系的建构角度看,女性一般十三四岁性成熟之后就会离开家庭了,男性稍微晚些,17岁左右。这其实是有道理的,发展心理学在研究青少年的时候发现,女性到了青春期具有离家倾向,会有一段时间特别想离开原生家庭,就观察来看,一般就是在十三岁到十五岁。因此传统社会女孩离开原生家庭的时间与建立自己的婚姻家庭的时间是合拍的,这是人的一种天性。而现代文明使它们变得不合拍。与此同时,青春期时母亲对孩子的关注恰恰是更多的,因此孩子的内在是冲突的,一方面想成为自己,另一方面感受到了外在更强的管束。这个阶段至少要持续6年的时间。不过人也是具有可塑性的,有些人就没有青春期叛逆的阶段。

我们经常能发现天性被污名化,像将对异性有好感被定义为“早恋”,于是青春期的体验被压抑,这样使得后面会出现更多的矛盾,比如女儿到了大学还没有谈男朋友,母亲又会担心她嫁不出去,甚至有极端荒诞的情况,大一不许谈恋爱,大四就要孩子嫁出去。这些都是环境和人的天性没有很好协调的结果。

现在我们将青春期这段时间的责任交给母亲,可能父亲有时候会缺席,但其实这恰恰不是母亲擅长的领域,她们会因此变得焦虑。当一个女儿自己成为母亲,也会体验到相同的焦虑。说到底,女性和母亲的关系最主要的还是依恋的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男孩在母子关系这方面要好些。男孩在青春期,心理上的叛逆一般会指向父亲,张力没有那么大。另外,男孩大脑发育、人格成熟要比女孩晚,往往到了高中的时候才会有独立的意识,这个时候他们也快离开家了。

三联生活周刊:在谈到母女关系时,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困惑——一些与普通朋友可以谈及的话题,例如身体、衰老,作为女儿却不愿意与母亲进行深度的交谈,希望进入话题的通常只有母亲一方。你认为这在母女关系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吗?为什么?

訾非:多数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跟父母的交流会越来越少,交流之后的感觉也会更差,因为代沟本身就是现代社会很明显的一个现象。两代人之间知道的东西确实差异很大。在传统社会里,代沟没有那么大,就会相对和谐一点儿,至少在生孩子这件事上,两代人都没有异议。但是现在,每隔10年好像就形成了两代人,文化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寻求自我与寻求依恋1三联生活周刊:但有时候我们又会愿意和其他长辈交流,比如原来的老师。

訾非:我以前也是当老师的,我会发现跟学生的交流比跟孩子的交流要顺畅。这种现象在青春期和青春期之后都存在。在青春期的时候,孩子反叛自己的父母,但是跟老师之间却不那么明显地唱反调,过了青春期,还是这样,比如我不会去问自己的父母,我的人生该怎么过,而是问与自己相同年龄的人,即便是听与我父母年龄相同、见识相当的人的意见,我也没有那么反感。因为从父母口中所说的,往往隐含着“你应该这样做”“我期待你这样做”的情绪,即便他们的态度很宽容,对孩子心理的扰动也还是很大。老师和其他长辈的建议即使你不听,他们也不会很介意。父母的话好像有一种“魔力”,我们从小就依恋他们,如果父母和孩子的意见一致,那么父母的建议的力量是很大的,而如果不一致,这种扰动也是很大的。

三联生活周刊:同为女性的相互理解,会使得母亲与女儿之间更容易成为朋友吗?

訾非: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母亲要承担女儿监督者的角色,有时候关系会紧张。如果家境贫穷,母亲希望女儿找到富有的人家,也会在婚恋观上发生冲突。母女之间相依为命的情况也有,那么冲突就会比较少。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因为现代社会一般还是应试教育的环境,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又是很关注的。如果母亲受教育程度高、生活压力小,那么也许彼此能够成为朋友。但是作为心理咨询师,我所看到的更多的还是母女之间的冲突,因为毕竟生活压力还是很大的,到了老年依然还是这样的状态。这种现象也不只存在于中国。

母女关系是否和谐,父亲要扮演调解者的角色,同时还要看母亲的人格是否成熟,她的心理年龄不能太低。要承担母亲的角色,同为女性看到女儿的问题,她要斟酌着说出来,要考虑如何能帮助女儿。人格成熟这个词听起来比较抽象,其实就是指不按原始本能行事,而是以更成熟的方式处理,比如过去说“知书达理”,还有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比如,要根据孩子在不同时期的行为对自己进行调整,无论父亲或是母亲,都应该根据孩子成长的阶段对教育方式进行调整。

关于父母是否真的能和孩子成为朋友,在传统社会里,父母永远处于权威的角色里,孩子成年之后就会很压抑,因为孩子的智商、情商已经超越了父母,但还要装作是一个孩子。现代社会,主张成年之后的孩子与父母是平等的关系,但实际并没有真正的平等,压抑还是存在。有些人主张父母和孩子成为朋友,两个成年人之间成为朋友这并不成问题,但其实孩子内心之中依然希望父母保持父母的角色,这个角色不一定像小时候那样体现在具体的事情上,而是一种精神上的领袖,是孩子在遇到一些人生大事比较慌的时候,期待父母能以稳定的情绪去面对。就像君主立宪制之后的英国女王,她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安定人心。所以即便有的时候母女之间看上去像姐妹,遇到大的事情,母亲还是应该比孩子更淡定、超脱,这才是孩子需要的状态。当然如果实在做不到,只能是一个“姐姐”的角色,也好过一个什么事都要操心的权威的角色。

三联生活周刊:有些女儿感受到自己与母亲之间似乎存在某种“竞争关系”。母女关系暗含着天然的相互较量吗?你认为存在于母女之间的矛盾的源头是什么?

訾非:在父母和女儿这个复杂的三角关系里,最关键的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好,如果夫妻之间形同陌路,父女关系却很好,母亲会很嫉妒,这是最基本的冲突。如果夫妻关系好,父亲也爱女儿,母亲不会感到不愉快反而会觉得很好。还有一些情况,如果一个母亲的择夫标准是给自己找一个“父亲”来弥补她在原生家庭的感情缺失,那么她在这个家庭中的身份认同就不是一名母亲,而是一名女儿。那么这个时候她与女儿之间会有竞争关系,与儿子则没有什么冲突。

父女关系在这个世界上,从概率上来说,是最稳定的关系。母女之间确实存在竞争关系,但同时女儿的情绪又很纠结,因为母亲是她一个重要的可依赖的存在。

三联生活周刊:与“想要成为母亲那样的人”比起来,更多的女儿认定自己绝不想重复母亲的人生,以你的观察是这样的吗?为什么?

訾非:我们在谈生物性的时候涉及,青春期有一种叫“反向认同”的心理现象,孩子总会表现出跟上一辈,尤其是同性不同的样子——如果上一辈的母亲相夫教子,女儿可能会更想上学,如果上一辈的母亲没有很多孩子但读很多书,女儿可能会更想有孩子,有亲情。这种反向认同在母女和父子关系中很常见。你会看到,父亲做的职业,可能儿子里没有一个人在做,反倒是女儿会继承,因为女儿的叛逆指向的是母亲。在传统社会中,母亲一般就会相夫教子,所以女儿继承父业是一种叛逆。在现代社会,女儿的反叛会更加彻底,比如就根本不生孩子了。

三联生活周刊:女儿不想成为母亲那样的人,似乎在东亚更为常见?其中也有女性在现实中的境遇更加艰难的因素吧?

訾非:这个现象在东亚确实会比其他地方更严重,不过在西方也存在这样的问题。那么东亚问题的严重性主要体现在女性的角色在改变的过程中很缓慢,比如日本、韩国经济发展很好,但权威主义社会比我们还要严重,在人文精神上并不像西方,他们的女性角色依然相当传统——尤其是韩国——她们所接触的世界是现代甚至后现代的,但是她们被期待的责任和社会角色,和传统社会相比没有太大变化。即使在美国,母女关系的问题也一样存在,虽然我们好像感觉他们更文明一些,但是美国女性获得权利的节奏并不比中国更快。很多大学在上个世纪中叶还不接受女性,所以她们两代人之间的母女冲突也挺多见的。

三联生活周刊:相比母亲本人,女儿似乎更害怕、更介意面对母亲衰老的肉体,为什么?

訾非:其实不仅仅是女儿对母亲,儿子对父亲、儿子对母亲都会有这种心情,我们看到上一代人衰老,天然就会介意。对他们的衰老会有一种看到自己未来的感觉。因为在我们的社会,衰老和死亡都是被掩藏起来的。有时候女性对容貌上的衰老好像比男性会更介意。看到自己母亲衰老,想到母亲年轻时的光鲜,会唤起自己的焦虑。 女性母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