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润的价格战

作者:邢海洋

春节刚过完,汽车市场又掀起一轮价格战,这次的主场是油电混动。可再明白不过的是,2023年刚经历了一场动力电芯的价格大跳水,电动车的降价不以纯电动为爆发点,还是颇有玄机的。

降价大战是比亚迪引燃的。比亚迪去年年底才晋升为新能源车全球销量第一,新年便使出王炸,比亚迪秦Plus从9.98万元降到了7.98万元,1/5的车价就此消失。这是来自头部同行的碾压,跟随其后的企业被动应战——紧凑型SUV哪吒X全系列最高降2.2万元,对标秦Plus的长安启源A05最低降至7.89万元。

过去的一年,电动车成本瀑布式下降,主要降在电池成本上。动力电池的主要原料碳酸锂的价格,2022年最高曾达到60万元/吨,2023年底已经降至10万元/吨以下。按照彭博社的调研,2023年纯电动汽车(BEV)电池组价格为128美元/千瓦时,较2022年价格下降13%。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的电池组价格为343美元/千瓦时,比纯电动汽车的电池组价格高出168%。这或许是全年的均价,而非年末价格,因为到了去年8月,即有业内人士透露,磷酸铁锂电池报价已经低到0.5元/瓦时甚至更低,三元锂电池则在0.6元/瓦时左右。2024年1月底,电芯价格再次下探,铁锂动力、铁锂储能电芯价格分别下跌至0.38元/瓦时、0.43元/瓦时,三元电芯价格下跌至0.48元/瓦时。

降价车以油电混动为发端,这不能不说是车企的战略选择。仅2022年,国内插混车型销量就实现了同比1.5倍的增长,达150万辆,那一年纯电动车增速为82%,插混车型几乎达到了纯电动汽车增速的两倍。2023年,中国插电/增程式混动车销量达275万辆,同比增长86%,增速连续5个季度超越纯电动车。混动车市场占比超过了三成,预计2025年将达到四成。众多企业纷纷在这一细分市场加速布局,一年就推出了30余种车型。

全球范围内,海外车企也在推迟“电动化计划”,原因是纯电动车订单增速未达预期,作为折中方案,混动技术于是有了施展空间。至于为什么不如预期,一个原因是随着电动车的飞速成长,与之相伴而来的第一代纯电动车的淘汰也带来了环保问题,电动车零排放背后的电池污染问题凸显出来。至少相对于丰田等日本车企试图发力的氢能源汽车,电动车电池从开发到回收都给环保带来压力。另一方面,电池技术在飞快地进步,如今推出的任何一种电池技术似乎都非终极解决方案,消费者宁愿放缓脚步,等一等技术的突破,购置一站到底的电动汽车,而非不断被新车型的电池容量超越。

2024年2月,台湾辉能就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固态电池已经实现量产,充电12分钟可达80%的电量,实现超1000公里的续航里程。是否发展固态电池、是否研发被称为终极蓄电池的空气电池,国内产业界一直在争论,却又因高额投入而却步。

国内市场刚经过了一年艰难的价格战,国产车企节节胜利,抢占了合资车的份额。可外企在海外市场却获得了巨额利润,如通用虽在国内退守,但不妨碍其2023年全球净收入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0%,利润达124亿美元,而比亚迪的利润是300亿元人民币。比亚迪单台车净利润1万元,特斯拉单台车净利润4.21万元,特斯拉以比亚迪60%的销量实现了比亚迪250%以上的净利润。

国产电动车新年价格战,和去年东风汽车的半价大促已不同,表面热闹,其实还是要保利润的。唯有有实力的后进者才可能动真格。至于纯电动车的价格血战,消费者或要等到小米汽车抢市场的时候。 电动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