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珍版书
作者:卜键
前代藏书,率无简择,萧兰并撷,珉玉杂陈,殊未协别裁之义。今诏求古籍,特创新规,一一辨厥妍媸,严为去取。其上者,悉登编录,罔致遗珠;其次者,亦长短兼胪,见瑕瑜之不掩;其有言非立训、亦或违经,则附载其名,兼匡厥谬;至于寻常著述,未越群流,虽咎誉之咸无,要流传之已久,准诸家著录之例,亦并存其目,以备考核。等差有辨,旌别兼施,自有典籍以来,无如斯之博且精矣。
这份凡例当撰于乾隆四十六年,未见陆锡熊的集子收入,应出于纪昀之手。其以“博且精”自诩,也谈到分类的等级,却有意回避了清廷的挑剔和严酷限制。老纪擅长闪避腾挪,尤擅颂圣,在此类简约文字中仍能随处唱赞歌,且不甚着痕迹。可以推想弘历阅读时那份舒坦,人才啊,怎能不喜欢呢?
纂修《四库全书》,乾隆与在事大臣较早就开始划分等级,为应刊、应抄、应存。先说应存,即凡例所称“言非立训”者与“寻常著作”,列入存目书;应抄,为四库之大宗,弘历又命馆臣“于全书中撷其菁华,缮为荟要”,入贮摛藻堂等;至于应刊,是那些精选出的善本和古本(大多系《永乐大典》辑佚),经乾隆“亲为评咏,题识简端,以次付之剞劂”(《纂修四库全书档案》六六)。那时弘历想的还是雕版印刷,提前就下旨采购梨板,刻印了约四部,称为殿版,此后才采纳金简之议,改用聚珍版。
传世的聚珍版书,最早者于三十九年五月间印成进呈,办理者为王际华。据《王际华日记》,可确定其在十一日入宫值班,“进聚珍版书”,同时还奏报了武英殿办书的情况,使皇上很满意。十二日晚于敏中到访王际华家,两人在这所阔大赐第中散步,聚珍版应为话题之一。而王际华所进为何书,是一种还是数种?记述未及。就在此前数日,弘历作《题武英殿聚珍版十韵》,题下小序称:
校辑《永乐大典》内之散简零编,并搜访天下遗籍不下万余种,汇为《四库全书》,择人所罕觏、有禆世道人心及足资考镜者剞劂流传,嘉惠来学。第种类多,则付雕非易,董武英殿事金简以活字法为请,既不滥费枣梨,又不久淹岁月,用力省而成功速,至简且捷。考昔沈括《笔谈》记宋庆历中有毕升为活版,以胶泥烧成,而陆深《金台纪闻》则云毗陵人初用铅字,视版印尤巧便,斯皆活版之权舆。顾埏泥体粗,镕铅质软,俱不及锓木之工致。兹刻单字计二十五万余,虽数百十种之书,悉可取给。而校雠之精,今更有胜于古所云者。第活字版之名不雅驯,因以聚珍名之,而系以诗。(《御制诗四集》卷二二)
核以前后之诗,当作于五月五日至九日之间。阅读一过,无法证实乾隆是否审阅过聚珍版样书,或许就是应馆臣之请所写,为的是敬置于刊本卷首。
聚珍版摆印之事,并不像弘历说的那样简单。当年十二月,王际华、英廉、金简联名上奏:
所有应用武英殿聚珍版排印各书,今年十月间曾排印《禹贡指南》《春秋繁露》《书录解题》《蛮书》共四种,业经装潢样本呈览。今续行校得之《鹖冠子》一书,现已排印完竣,遵旨刷印连四纸书五部、竹纸书十五部,以备陈设。谨各装潢样本一部恭呈御览外,又刷印得竹纸书三百部,以备通行。其应行带往盛京恭贮之处,照例办理。(《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二二二)
可知那是聚珍馆已接到一个应办书目录,正在陆续发排。而皇上管得很细,就连用什么纸、各刷多少部,都有具体要求。连四纸,产于江西铅山,明代《遵生八笺》《天工开物》均有记述,以洁白莹辉、绵密柔韧著称,就连皇上也知节省,舍不得多用;而竹纸虽稍逊,如福建宁化、长汀所产玉扣纸全用嫩竹造浆,具有光滑柔韧、张片均匀、色泽洁白等优长,也属上品。翁方纲所购即竹纸书,所谓通行,主要应是指出售。
传世的聚珍版书究竟为多少种?有138、129、126等说法,在于统计时间的先后,以及计算方式(如雕版刷印的四种是否刨除),并无太大差异。据张升的研究,至乾隆四十六年底,已印行聚珍版书70种。他还引用了翁方纲的购书记录,此人显然是一个“聚珍迷”,几乎每一次有新书就跑去求购,到五十一年二月已购得76种(《易纬》八书算为一种)。而项旋则查到一份关键性档案,乃修书处于嘉庆元年十月奏折,曰:
查翰林院移付《易纬》《易说》等书共一百三十余种,前经臣等奏明五十卷以外交刻,五十卷以内交摆。本处先后陆续进过一百二十九种,荷蒙睿览,命编《聚珍总目》,灿然益彰。今又摆得《尚书详解》二十六卷。查计五十卷以内之书业已全行完竣外,又恭摆《十全集》五十四卷,暨前经大学士等呈进《万寿盛典》一百二十卷,篇帙繁富,尤符巨观。
其时已是禅让时期,弘历升格为太上皇帝,聚珍版还在抓紧摆印。这里还说清了雕版(交刻)与活字(交摆)的分工,超过50卷者雕版,而聚珍版将篇幅较小者办竣,也排了一些部头较大的书。直至嘉庆七年,聚珍馆仍在运行,排印了《农书》《西汉会要》《唐会要》等。
武英殿聚珍版版式统一,为双层墨栏边框,白口,半叶九行,行21字;每书卷首均以乾隆《题武英殿聚珍版》诗代序,次载提要,然后才是正文。但也有例外:如乾隆五十五年敕撰之《万寿衢歌乐章》,朱墨套印,亦半叶九行,每行为20字;而《四库全书考证》《周易口义》《御选名臣奏议》等,并无提要。聚珍版的排印装潢,由内务府总管大臣、武英殿总裁金简负责。他是一个办事用心的“业务型干部”,为此编写了一册《武英殿聚珍版程式》,详细开列造木子、刻字、字柜、槽板、夹条、顶木、中心木、类盘、套格、摆书、垫板、校对、刷印、归类等事,配以图例,于四十一年十二月上呈。乾隆命交四库总裁阅看,咸以为记录详备,对今后刊印秘籍大有用处,建议抄入《四库全书》和《荟要》,并由聚珍版排印发行。一年后,翁方纲便买到了该书。
据项旋的研究,聚珍馆初设于西华门外北长街路口东侧的一个院子里,在五十一年完成大宗“交摆”任务后,所有木子、槽版等件移交武英殿,存贮于浴德堂,以后的续排和刷印就在该殿进行。道光间做了600多个木盒,以盛放木子,可知曾经繁忙的摆印已成往事。而至同治八年六月二十一日子时,武英殿突发一场大火,“全殿被焚,惟余西配殿三楹而已”,同时化为灰烬的,也包括30余万枚木活字。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