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275)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很多宝妈将哄睡孩子称为“人间酷刑”,对要哄两个孩子睡觉的我来说更是如此。待他们沉沉入睡,我已经没有任何余力去执行白天给自己定下的“每日进步”计划了,躺在床上安静地看看手机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习惯性地打开早都充斥着广告的朋友圈,今天倒是一眼就看到了一位多年好友发布的照片。我隐约觉得照片背景颇为眼熟,再放大一看,这下便完全确认了她身后的街景确实是我生活的城市。
我点开她的头像,发现对话框一片空白。手机是一年前换的,这意味着我们上次聊天至少是一年以前了。在此期间,我们唯一的互动就是我在她各种动态下的留言。
我的手机页面一直停留在比纸还白的对话框上,输入框里的那个黑色小光标一闪一闪的,仿佛在耐心等待着我不断输入又不停删去的文字。我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没发出任何信息,也没有像往常一样给她的动态点赞。
上学时,哪怕直接扑到对方的家里,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但不知从哪天起,对方不再处在最重要的位置了,渐渐被排到了家庭、工作之后。想见面要预约,就连发条信息也要再三思考。
我想起刚工作那年,她出差经过我的城市,但只能停留一天。我想请假陪她一天,可领导听到后竟诧异地问道:“见朋友还要特意请假吗?”领导可以毫不犹豫地为我的各种家庭琐事批假,但他似乎难以接受“见朋友”这个理由。
之后我们的见面开始以年为计量单位,直至三年前她来看望还在坐月子的我之后,我们便再也没有见过面。
其实我一直都知道她不喜欢小孩,这也是她这么多年孑然一身的原因之一。我刻意寻找一些和孩子无关的话题,但我们谁也忽略不了我已经不再只属于自己的现实。我蓬头垢面,穿着哺乳期妈妈专用的喂奶服。孩子拉了、尿了、闹觉了、想吃奶了,都会号啕大哭,更何况家里还有一个只要孩子一哭,就催着我去喂奶的婆婆。
那天的聊天内容我没有一点印象了,我只记得她局促地坐在客厅里,尝试着在孩子的哭闹声和我婆婆的喊声中寻找说话的时机,又无奈地看着我频繁来回于客厅和孩子的卧室之间。告别时我们说了“下次再约”,但彼此都很有默契地不再将“下次”提上日程。
那样的见面,对朋友来说应该不算是愉快的回忆。这也能解释为何她来到我生活的城市却不再主动向我提起。
我难受之余又暗自庆幸她没有主动联系我。先生常年在异地工作,我们的预算只够请一位白班育儿嫂。余下的时间,我和婆婆要照顾两个加起来不足五岁、但合在一起时破坏力呈指数增长的幼儿。整整三年时间,我过着“公司—家”这样两点一线的生活,被迫放弃了所有的社交。
即便她告知我她人在西安,我也只能选择带着老大出去见她或是邀请她来家里,这样的见面对我们来说也许还不如不见。只不过对我来说,本来就不多的朋友,又少了一个。
(读者@晓萧)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