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值的人民币与资金回流

作者:邢海洋
贬值的人民币与资金回流0经济学上有一个卢卡斯悖论,是由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提出的——贫困国家人力成本低廉,物价低廉,生活水平低廉,为什么资本还不从富国流向穷国?他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是1990年,彼时若以中美两国的货币汇率和收入比较,中国人的收入仅是美国人的1/60,可在那之前几十年内,资本并没有流向中国。

1994年1月1日,我国进行外汇体制改革,实行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建立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在实行外汇并轨之前,外汇调剂市场中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远低于官方汇价市场;1994年汇率并轨改革后,人民币兑美元的官方汇价从5.7∶1调整为8.7∶1。人民币市场化这一重大的金融事件,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繁花》里也有表现。汇率并轨一跌到底,这是很多国家吸引外资,甚至休克疗法所常诉诸的办法。当然,自此以后人民币经常账户的兑换是随行就市的,低廉的生活成本、低廉的工资成本和低廉的原材料价格,更重要的是外资进出自由,吸引了大量海外投资者来建厂,中国经济也因此一飞而起,成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但随着外资持续涌入,在中国购置设备、建设厂房、招募工人,海外资本要换成人民币,人民币的币值也就被推高了。尤其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中国的4万亿刺激计划见效,资本加速涌入中国,人民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升值,对美元一度逼近6∶1,此时,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相对发达国家仍然是物超所值的,可对东南亚、南亚等新兴市场,却显得昂贵了起来。而那些地方也照搬起我们的招商引资政策,和我们有了资金的争夺。

中国加大机电设备的出口,加速高科技产业的升级,试图摆脱和东南亚新兴市场国家在低端产业的竞争,6∶1的汇率也因为产业升级夯实了基础。疫情期间,当中国制造以前所未有的体量出口,人民币似乎有着更广阔的升值空间。以彼时的汇率,以及中国经济虽减速,但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仍算高速的状态,中国经济的体量还有更高远的扩张前景。

可仅仅两年后,一切都需要重新打量了。

如果把2023年中国经济体量换算为美元,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中作比较,就会发现中国GDP经历了一场下滑。其中,人民币贬值和物价涨幅的回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甚至5%的增速对GDP的推升反而不能抵消物价和货币贬值的影响。

2023年,人民币与美元的平均汇率为7.0467,上年为6.7261,同比贬值4.55%,换算成美元后,2023年我国大陆GDP预计为17.95万亿美元,低于2022年的17.98万亿美元。而美国的名义GDP,除了高通胀因素,还获得了远超均速的增长,2023年,美国GDP预计暴涨至27.36万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1.6万亿美元。中国的GDP与美国的比值为66%,这一比值低于2022年的71%,更低于2021年的77%。

通胀加上科技业的大爆发,美国GDP的暴涨,使其经济体量一骑绝尘。而货币的坚挺又强化了这一趋势。作为对比的是,美元指数从2019年的97升至2023年末的103。全球抗疫,美元先放水再收紧货币,每一步都走在前面,成了所有经济体中最大的赢家。

两年前曾极度坚挺的人民币,6.7元能兑换1欧元,6.3元能兑换1美元。经历了突如其来的贬值,曾经低至8.0元人民币兑换1欧元,7.3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海外大通胀,美国这一轮通胀率最高的月份CPI同比上涨7%,很多月份高于5%,最近仍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2023年12月的通胀率为3.4%。欧元区更不用说,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紧张,2022年通胀率曾经飙至10%,2023年12月的通胀率仍达到2.9%。作为对比的是,中国2022年通胀率为2%,2023年全年通胀率仅为0.2%。

物价因素和购买力是紧密相连的,通胀暴涨意味着购买力的下降。购买力下降了,货币却在升值,本质上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这当然是资本流动导致的价值扭曲,流向中国的钱少了,而流向欧美国家的钱多了。其背后,美元、欧元持续加息,人民币却在降息,2023年初,美元、欧元的利率历史性地超过了人民币,资金开始向海外加速转移。

经常听到旅游者感叹中国物价便宜,相对而言,中国人海外旅游的数量在减少,反映的也是人民币贬值后中国人财富的缩水。当美元、欧元货币强势,不仅旅行者会考虑到中国旅游的性价比,外资也会考虑到中国投资的性价比。

相对于消费者物价指数,中国国内工业品更有性价比,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也跌了,2023年全年跌幅为3%。而美国和欧洲PPI上升虽不如CPI显著,如美国12月PPI升1%,也和中国拉开了差距。

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资本是逐利的,消费也一样,消费者同样渴望到物价低廉的地方来消费。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自去年12月起,中国给予德国、荷兰、马来西亚等六国单方入华免签证待遇,暂执行一年。今年1月,国家移民管理局从即日起正式施行便利外籍人员来华五项措施,进一步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相关堵点,以吸引海外人士来华。

让我们回到卢卡斯悖论,为什么资本不从物价、人力成本昂贵的国家流向贫穷国家,卢卡斯解释为三种原因:一是劳动质量或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即新古典理论将不同国家的工人人均有效劳动投入视为相等的,忽略了劳动质量或人力资本的差异;二是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三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风险较高、资本市场不完全。当然,卢卡斯的研究,主要以彼时的印度为例证。而如今的中国已经不再是贫困国家。

无论如何,低廉的成本都带来了一个潜在的优势,资金有动力流入这一成本洼地,排除了洼地周围的障碍,并做好足够的制度保障,确保洼地不会变成沼泽后,外来资本自会奔涌而来。而这一切,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保障人民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面对当前经济困局,去年底经济学家张五常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应该尽快把通胀率推高到6%,等到情况明显好转的时候,再降到4%。这可谓是一剂猛药,他希望物价尽快涨起来,国内人民币的购买力也尽快被稀释,人民币在国内也是不保值的。钱不保值,消费者才愿意拿出来消费,而不是存在银行里,唯有这样,经济的需求才能得到提振。无独有偶,北大光华学院经济学家姚洋最近也提出,房价下跌不可怕,那不过是纸上财富,不应该担心财富缩水,只有房价足够低了,吸引人来购房,才能激活市场,走出僵持的死结。所有这些建议,都是希望以暂时的阵痛,换来远期的增长。

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反对张五常的这一提议,原因就在于中国债务水平已经相当高,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债务,化债都非常困难,再借债恐有财政崩溃危险。

张五常最近又提出一个建议,就是把人民币锚定于一个固定的物品上。香港采用的联系汇率制,即以美元为锚,采用的是“钞票局制度”,但大国很难采用,所以他建议人民币以物价指数为锚,比如选取市场上30种有价的大宗物品,守住其购买力,以稳定人民币持有者的预期。他认为,因为人民币有了一个锚,不少发展中国家就会采用人民币作为储备用途。唯其如此,人民币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

其实,当人民币处于贬值周期,这何尝不是一个使之国际化的机会。若能适时推出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使之达到资本自由流动中的均衡状态,低廉的人民币或能吸引来海外投资者,逆转资金外流的困局。 人民币外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