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274)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江浙沪独生女也逃不过内卷

表哥老程一家三代人,一直以来是我们亲戚圈羡慕和模仿的对象。

表哥早年间敢想肯干,头脑活络,和人联合开办五金加工厂。虽说厂子规模不大,但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早早地赚到了钱,腰包鼓鼓的。后来,随着园区整治开发,表哥的小厂子办不下去了。他随即和几位生意伙伴一起把原有的厂房翻新改建,而后对外整片出租,轻轻松松地当起了收租公。

在此期间,人脉深广的他,还把只有中专学历的儿子送进了国企,端上了铁饭碗;之后儿子娶妻生女,一路顺畅。这一连串的精准操作,让周围人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老程太能干了,好福气,连儿孙都能“罩得住”。

让人羡慕的还不止这些,别看表哥和儿子学历都不高,他家的第三代——孙女小程却是一骑绝尘,替他们挣足了面子。高中时就上过电视、发表过文章的小程,毕业后顺利考入省内一所“985”名校,让老程一家三代人登上了被众人崇拜的高台。

接下来,大家都觉得,拥有像老程这样家底的“托举”,孙女小程便是妥妥的当下人间“顶配人设”——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江浙沪独生女。后面的人生之路必定是毫无压力,幸福常伴了。

谁知,这样的顺遂人生,在小程临近毕业时被打破了。原来,名校竞争激烈,小程考研失败,又不愿报考国内二流院校的研究生,一时间陷入困局。

既然家里早已有房有车,又不缺钱,为何不让孙女小程就此参加工作或者报考公务员呢?表哥说,孙女学的是文科的“万金油”专业,找不到靠谱点的好工作;而报考公务员,如今苏城体制内体面一些的岗位,都要求有研究生学历了。小程的本科学历属于“985”名校,根本不愿意就读“双非”院校的研究生。

可当下国内考研内卷激烈,这样一来,要想读研,就只有出国这条路了。而这,是表哥这么多年千思万虑、从来没有设想过的。太远了,怕孩子不适应异国他乡;太近了,又没有合适的名校可选择。而且申请海外名校,不仅要具备外语能力,还要有推荐信和相关的申请材料。小程一个人忙这些,表哥父子俩都帮不上忙,只能在经济上做些准备。

实际上,关于小程到底要不要出国读研,一家人并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从未在国外生活过的女孩,怎能让家里人不担心?况且,再过两三年,毕业后,又将面临怎样的就业环境?这一切,都没有谁能给表哥一家人打包票。

阅历丰富的表哥,觉得自己一路走来就像是被潮水裹挟着一样,其实是身不由己。把孙女送去留学以后,年过六旬的表哥找了份给医院运送病理样本的工作,月薪3000元,又开始上班了。

(读者 清风吴语)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