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办《荟要》

作者:卜键
接办《荟要》0在前期任命的四库总裁中,最受乾隆帝倚信者为于敏中和王际华,下旨增办《四库荟要》,即命二人主持此项。后来发生太监高云从案,乾隆对于敏中所为极为恼火,予以革职留任,信任度亦打了折扣;而对王际华则始终信赖欣赏,就连因错讹处分馆臣,也要找理由把他排除在外。如三十九年十月乾隆发现书稿“疵谬叠出”,命将蔡新、张若溎、李友棠交部察议,又特别说明:“至各总裁内,王际华于校勘《荟要》诸书加签标识者甚多,前此呈览时朕详加批阅,并未见有字画错误之处。办理尚属尽心,此次着免其议处。”于敏中主要忙于军政大事,纂办《四库荟要》之责实际由王际华承担,而皇上显然是满意的。

王际华为乾隆十年探花,授编修,而散馆后正遇上六年一度的大考翰詹,亦即所谓的“翰林出痘”。乾隆特别喜欢操弄这类事,常亲自出题,亲自阅卷,这一次又是“朕亲加详阅”,结果同科的榜眼庄存与因考砸被留级,王际华则以一等第三名超擢为侍读学士。自此,王际华博得皇上的青睐,选充日讲起居注官、南书房翰林、湖北乡试副考官,十五年八月出任广东肇高学政;十六年春因父丧返乡丁忧,服满回京即授詹事,二十年二月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中进士仅十年,王际华已晋身卿贰,后历工、刑、兵、户、吏等部,至四库开馆时已是礼部尚书,加太子少傅,调任户部尚书,恩宠异于常人。三十八年五月,有旨“赏王际华官房一所”。据杜望的研究,此宅邸位于护国寺,为赏赐官房中居室最多者,竟达175间,曾为首辅张廷玉、次辅史贻直赐第,远大于赐予于敏中者。我们读《王际华日记》,会发现他格外喜欢在家中宴请宾朋,应与拥有此等豪宅有关。

王际华的生日在七月二十五日,届时会请戏班演出,网上流传其题写的戏台对联:

寿宇覃禧借缑山鹤舞余筹更谱瑶笙谐凤吹

晚香励节集蓬岛鹓班旧侣重翻霓羽侑鸾觞

措辞典雅,却不识真伪,细味其间那难以抑制的优越感,倒也有几分相像。

四十年十一月有旨,“兵部尚书嵇璜、工部尚书阎循琦、左都御史阿思哈俱年逾六十五岁,直隶总督周元理现届七旬,均着加恩在紫禁城骑马”,未满六十的王际华也因“在内廷行走甚勤”,有了同样的骑马资格。数日后,乾隆因事责斥嵇璜“不免与外吏稍通声气”,顺便说到“即如于敏中、程景伊、王际华,俱朕所亲信者,伊等亦能谨凛自持”,实则未必。于敏中已因向太监打探消息受到处分,后面还有更大的雷未爆。王际华平日喜欢呼朋引类,喝不完的大酒,不是请客就是被请,既会收礼也会送礼,也非清慎谨畏的个性。

总的来说,王际华学问扎实,性格明爽,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待人亦宽厚和悦,没有害人坏事之心。他对四库编纂的认真负责,此前记述甚多,应属付出最多的总裁官之一。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向来身体很棒的他会突然死去。那是在四十一年三月十六日清晨,王际华起床时突然昏厥,救治不及,撒手西去。其时乾隆正巡幸山东,得知后甚为痛惜,谕曰:

户部尚书王际华才品端谨,学问优长,久直内廷,简任部务,懋著勤劳。迩年承办《四库全书》及《荟要》事,尤为殚心经理。且年甫六旬,正资倚畀,今闻其因痰涌暴厥,医治无及,遽尔溘逝,深为悼惜!着加恩晋赠太子太保,并派散秩大臣一员?侍卫十员,前往奠醊。(《清高宗实录》卷一〇〇五)

简述王际华的才具和业绩,并特别强调其编纂四库之功劳。痰涌暴厥,应指被老痰堵塞了呼吸道,可我总觉得与他的嗜饮相关,应该是脑溢血之类。王际华的两任妻子皆早逝,晚年由小妾照管,哪里能管得了他呢?

随扈的于敏中与王际华交情深笃,委托陆锡熊代拟墓志,也重点记述他对四库的贡献,说自己参预军机,《荟要》也包括全书的编纂主要由王际华操办,“自发凡起例,以逮丹铅甲乙之式,一切多觉于公。公亦覃精殚思,晓夜研勘,蕲得厘然勒成善本,以称塞上意。天子雅知公勤勚,数引对便殿,垂问以事目。同馆士大夫莫不乐公相与以有成,而公则不幸捐馆舍矣。时车驾行幸山东,留守大臣以闻,上为震悼,且下诏称公书局劳瘁状,以褒显之”(陆锡熊:《宝奎堂集》卷十二)。文中也提到四库纂修的进展,“《全书》进御者什才三四,《荟要》亦方待彻编”,似乎《荟要》将要编成,其实还差得较远。

王际华遽然离世,乾隆命吏部侍郎袁守侗接任户部尚书,所管编书事务则交给了工部右侍郎董诰,谕曰:

董诰着充四库全书馆副总裁,所有《荟要》事务,即着董诰接办,并着充武英殿总裁。(《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三二一,谕内阁着董诰充四库全书馆副总裁接办《荟要》事务)

那时的大清最不缺的就是人才,包括四库馆总裁,走了一个王际华,立马就会有人接任。

董诰(1740~1818),号蔗林,浙江富阳人,生于北京。二十九年甲申科殿试,董诰本在一甲第三名,乾隆因其父董邦达为工部尚书,改二甲第一名。而此乃金殿传胪,形降实升。邦达为乾隆朝老臣,仕至礼部尚书,以精擅书画受知,逝后被誉为“奉职勤慎”。董诰秉承家学,与父并称“大小董”,曾受命入懋勤殿写金字经为皇太后祝嘏,亦以奉职恪勤为弘历眷注,升迁甚速。四库开馆时,董诰任侍读,南书房翰林,兼日讲起居注官,为皇帝近侍之员,未参与编纂,而今一跃而成为副总裁。其同年进士如张秉愚、吴省钦、张培等已在馆数年,大多仍是一介编修。董诰谦谨平和而重品节,立朝清正,接手《荟要》后,全无王际华那样多的拉拉扯扯和诗酒雅集,纂修分校各员得以专心办书,进展反而加快了。

遵照乾隆的旨意,《四库荟要》缮写两部,一存皇宫御花园内的摛藻堂,一存长春园味腴书屋。永瑢等在四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的奏折中提到:“《荟要》第一分书一万九千余卷,业经写毕呈进,又写得第二分书九千二百余卷……”可知在此前已经完成第一部的缮写,而据吴哲夫的研究,第二部《荟要》“完成于乾隆四十四年底或四十五年初”。味腴书屋所藏《荟要》,后于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时被毁;而摛藻堂由于位置偏僻,使得第一部《荟要》得以完整幸存,现存台北图书馆。《荟要》选编慎重,卷帙宏富,校勘精审,品相端雅,由于仅供皇帝御览,在内容上务求完整,没做大量删改。江庆柏先生曾以之与《四库全书》详加比勘,认为两者在内容、来源、分类、提要以及学术观点等项均有较大的差异,具有独立价值。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