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里 如何成人
作者:杨璐
大学也是年轻人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站。在过去,人们默认大学生是具有一定心理成熟度的。但是如今我们看到的是,大学正在朝着高中化的方向发展。经过“高考大战”,做题能力旗鼓相当的人进入了同一所学校,学业竞争空前激烈。而作为一个成熟个体所需要发展的思想、情感、自我探索的能力,却被高度忽略。大学阶段的意义,也被大大压缩为“新的成绩竞技场”。
大学生明显比过去要晚熟。经过十几年只关注考分的原生家庭养育和学校教育,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差,说话不看对方的眼睛,室友之间互相回避关系生疏,交朋友困难。很多事情大学生自己难以作决定和承担责任,取而代之的是家长冲在前面。这些既造成学生们的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也让大学老师们为学生忧心和备感压力。一位顶尖大学的教授曾经在某论坛上发言:“坦率地讲,18岁本来是成人了,但没人敢用成年人的标准来看待他们。他们就是孩子,所以,出了事家长一定找到学校。问题是22岁,他们从学校出去是不是成年人?我们这些孩子人情世故不懂,和同学相处不懂,基本生活不能料理。”
本科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十几岁的人成长为二十几岁的人,让他们了解自我,探索自己生活的远大目标,毕业时成为一个更为成熟的人。但是,大学面对一代晚熟的大学生,显得力不从心。而另一方面,大学自己的环境也在发生变化。
大学设定的学生评价体系,使得绩点竞争就像高考成绩一样存在。高考只考三天,绩点却是从大学第一门考试就开始计算了。学生们一门心思“卷绩点”,其他的生命体验和成长探索就错过了。对学校来讲,在高校排行榜上越靠前,越能争取到更多的资源。高校以论文数量和所发表刊物的级别来考核教师的业绩,并将之作为晋升或加薪的主要依据。教授、副教授忙于搞科研和争取课题、经费,青年教师因为“非升即走”的人事制度,为生存而焦虑、浮躁。跟改革开放后第一代大学生相比,大学和老师在学生面前的影响力减弱了。
科研和教学孰轻孰重,在大学内部都产生了争议。但是,教育终究要回答的根本问题,还是培养人的问题。没有一个个成熟独立的个体,大学只是在批量生产学习机器。一个社会的发展,依靠的是情感充沛、有社会责任感、充满朝气有血有肉的年轻群体。人不是抽象的存在,不活在真空里,人是需要通过非常具体的、微小的事情一步步长大的。在大学里如何成人,是学生和大学都要面对的问题。 大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