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度生活方式:即时生活
作者:卡生
在经历了长达三年的疫情生活后,尽管我们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秩序,但一切似乎又与之前有所不同了,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好像在身体里生根发芽,对应的是网络中“短暂逃离”的热度。人们所期待的“报复性消费”并没有显现,在年轻人中却出现了一种反向消费的风潮,不是不消费,而是消费方式更强调刚需和实用,把钱用于缓解焦虑或者满足“此时此刻此地”的兴趣。
在采访中我和北大心理学博士李松蔚聊到这种变化,他说:“当前生活方式变化的背后反映的是人们心理状态的巨大转变。疫情对此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更深层的原因是我们身处的‘变局时代’,它让我们生活的传统框架发生了变化。如果说父辈的生活轨迹像是一条预设的铁路,那么‘80后’‘90后’的生活方式更像是一条自己可以选择道路的公路,而现在更年轻的数字一代,他们却像是在茫茫大海中漂流,没有确定的路线,面对的是无尽的不确定性。”
这个观点与波兰社会学家扎伊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所写的《流动的现代性》类似。在这本书中,鲍曼提出了“流动现代性”这一概念,指代一种与“固态现代性”或传统工业社会有明显区别的社会状态,他将这个社会结构总结为“液态社会”,它是具有流动性、不确定性和暂时性的,让世界成为瞬息万变的“流沙”世界。液态社会的出现,是对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挑战。一方面它释放出了一种活泼、有生机的元素,另一方面流动性也意味着边缘化和安全感的丧失。因为流动,人们经常改变职业、位置、伴侣和价值观念。稳定性是人们生活中出于本能的标准模式,但这种需求在现今社会中却呈现出难以维系和实现的状态。因此,“即时生活”态度反而成为一种灵活且多样性需求的表达。
我们由此观察出发,为2023年度生活方式的封面故事选择了今年社交平台上的几个高频热词,通过对它们的流行以及背后那些生活故事的记录,我们或许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回看即将告别的2023。City Walk又被称为“城市漫游”,深入一座城市,在行走中感受不经意的美好,也被网友调侃为“街溜子”行为。
City Walk的“先驱”是一名叫约翰·威尔逊(John Wilson)的美国自由制片人、导演,他在2020~2023年期间,拍摄了一系列“漫游纽约”的纪录片《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一经上线,就获得了豆瓣9.5、IMDb8.7的评分,《纽约时报》评价这部纪录片是“滑稽搞笑的人类学研究”。纪录片有三季,每一季6集,每集讲一个人们忽视的日常行为指南。以“你好,纽约”开场,威尔逊扛着摄像机在纽约漫游,观察着这座城市里的人和建筑,捕捉到了大家忽略的来自公共场合的快乐和痛苦。在他看似荒诞、随意的镜头中,提供了很多奇异的、让人笑完之后还能思考的话题,“如何在纽约市中心找到公厕”“如何和陌生人攀谈”“如何看待城市中的脚手架”“如何和朋友一起吃饭不吃亏”“如何找到一个停车位”。在威尔逊的漫游里,他遇到了各色各样的人,有说城市越是危险越是美丽的钓鱼佬,有用木偶和自己对话的孤独腹语者,有生产汽车形状棺材的厂家,有坚信存在平行世界的曼德拉效应捍卫者……透过一座城市,威尔逊的镜头抵达了当下的生活和人群,它透着荒诞、脆弱,也有温暖和爱,这是City Walk给人带来的观察日常生活但缺失的视角。特种兵式旅行
“特种兵式旅行”是今年国内出现的一种旅游现象,人们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出发,在最短的时间,或者最少的预算里,以高强度的方式游览尽可能多的景点,主打的是一种高效率的出行方式,“三天两座城,不浪费一秒钟”。在过去的时代中,这种出行方式会被打上“走马观花”的负面评价,但现在,“特种兵式旅行”却有了新的意义,它代表的是年轻人对探求世界的迫切渴望,也是一种对于“不确定”的回应:“青春没有售价,疯狂就在当下。”我的同事张星云跟着一位因此走红网络的“特种兵”张楠去上海“特种兵式旅行”了两天,从徐家汇走到外滩,日行五万步。这是张楠今年第25次周末出行,五一期间他曾完成了五天爬完五岳的壮举,是为“特种兵式旅行”的极致。打卡的过程不再是对城市景观的简单复制,而是通过行走唤起了一种虚拟和现实交织的感官体验。
还有一种特殊的“特种兵”,他们为了看一场演唱会,让自己变成“空中飞人”。孙雅兰采访了一位三个月看了11场演唱会的“空中特种兵”,看着一两千块的演唱会,却住着几十块钱的青旅。“哄自己开心”是他们的座右铭。上夜校
“Gap Year”(间隔年)在西方最早是指年轻人毕业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后暂停休息一年的生活方式。今年在“Gap Year”的基础上发展出了“Gap Day”“Gap Night”“Gap Second”的用法,一年的时间被浓缩成更短暂的一天、一晚,甚至是一个瞬间。在忙碌的生活中,短暂的逃离是人们成本最小的对于原本生活轨迹的叛逃。
这让我想起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罗比逊(Robert Robinson)和约翰·戈比(John Cobb)在70年代提出了“时间深耕”这一概念,即我们的内在时间感被重塑了,这个过程中也创造出了一种紧迫感以及危机感。经历了时间饥荒之后,人们选择让生活充满更加密集的日程安排。正如魏倩所写的上夜校的年轻人,他们白天上班,晚上花500块钱去学12节课的技能。这已经不是一种向外迎合某种标准的途径,而是通过学习技能获取成就感和幸福感,度过一个属于自己的“Gap Night”。成人小饭桌
今年的又一个热词“搭子”活跃于社交网络,这符合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所提出的“弱联系”,一种既算不上朋友,但又不完全陌生的关系。与亲密关系相比,搭子承载着另一种陪伴功能,既可以填补一部分生活的空白,还少了很多的精神负担。肖楚舟去采访的“成人小饭桌”就是一种新型的找搭子拼桌吃饭的形式。
最开始,“成人小饭桌”是指一批上班族开始在社区小饭桌跟小学生拼桌吃饭,这种滑稽又无奈的现象背后,是年轻人对“好好吃饭”的渴求。跟那些自制外卖盒饭的“小饭桌”不一样,故事中的主人一一是把陌生人请到自家餐厅吃一顿亲手烹饪的家常菜,就像组建一桌临时家人。比起吃到什么,小饭桌的客人更在意遇到什么人,聊了什么心事。小饭桌把吃饭这件事情绪化了,它不再只关于食欲,而是一个情感化的社交场所,用一顿饭的亲密来填补胃与心的空虚。身份出租
我采访了一名将“出租自己”变为职业的年轻男孩阿楠。通过新奇的工作体验,他接触了上百位不同的委托人,在倾听与陪伴的过程中,体会着他人前所未有的焦虑和孤独,也试图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情绪价值。同事杨聃反其道而行,采访了给自己“租一位妈妈”的网红艺术家邹雅琦,通过这样“即时回馈”的方式,她想重新找到原生家庭中缺失的“爱的能力”,也完成自己的艺术创作。流动性的身份正在成为年轻人的新标签,也成为个体适应“流动社会”的能力的一种体现。◆
“我们过去追求的确定性太多,需要通过减慢节奏来创造不确定性。但现在,太多的不确定性意味着我们要寻找小的、即刻的、可以掌握的确定性来抵御焦虑。现在的‘活在当下’代表了另一种加速——在缺乏长远视角时仍然继续行动的积极态度。它代表了一种适应快速变化时代的心态,一种集体性、合作性的行动的方式。如果说,过去的长远目标是A到B,那么此刻,我们需要把人生的旅程切成多个阶段,以‘活在当下’的方式经历它。”李松蔚这样说到他对即时生活和活在当下的理解。
我想起《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的各种行动指南,在一座熟悉的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闲聊上几句,在街角的咖啡馆喝一杯,没准几年后它就消失了。威尔逊如此贪婪地用镜头记录着纽约这座城市时说:“纽约是我镜头下的主角,它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再生和失去自己,我很担心一切都会消失。”或许,抛开生活的复杂与流变,我们的“即时生活”可以提供多样性的视角,晦涩难懂的人生的意义没准就散落在其中。 年度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