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硕与学硕
作者:邢海洋复旦大学,专硕不再能住校了,但学校会帮助解决社会化住宿;南京大学,全日制专硕不安排校内住宿,但会给予适当的交通补贴;北京大学,专硕不安排住校;南开大学,面向非应届生招生的专硕一律不提供住宿。近几年,许多学校不再为专硕提供宿舍,专硕本来学费就贵,如今还得负担更高的住宿费用了。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81.1万人,专硕招生规模达47.4万人,占比为58.5%。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124.25万人,硕士研究生110.35万,其中专硕70万,已经占到了63%。
学硕和专硕的分化,其实是挺晚的事。我国于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最初主要是学术型硕士,后来才出现了诸如MBA、软件工程等职业培训型、专业型硕士。专硕正式进入学历教育是2009年,开始规模很小,招生指标以每年5%的速度逐年递增,到了2015年,专硕居然在数量上追上了学硕。学硕三年,专硕学制短,两年到两年半;学硕考试门槛高,专硕门槛低。毕业难度上,专硕对发表论文的要求也低。因以就业为导向,考试、就学皆容易,专硕吸引了大量人员报名,有些情况下,专硕考研比学硕竞争还激烈。但因为学制的设计、学科内容的区别,大学似乎对专硕另眼相看,这次的宿舍安排就是一例。
伴随着大学扩招,宿舍紧张早有苗头。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45万,2019年就几乎翻倍。2009年在校研究生人数140万,其中硕士生116万,到了2022年,在校研究生365万,其中硕士研究生310万,十余年间在校研究生人数已经是当初的2.6倍。而这2.6倍的在校生中有一大半是新出现的专硕。
长安居大不易,更何况是没收入却要在闹市里求学的莘莘学子。有人说,研究生至少本科毕业了,是成年人了,就应该对自己的生活与深造负责任,这话是有部分道理的,尤其若研究生是以职业培训为目的,读书是为了增加职场的竞争力,毕业后就能把这部分投资赚回来。投入与收益,考研之前就应该通盘考虑了。但问题是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本来有提供住宿的传统,突然就变了,一定会使惯性思维下的学生们措手不及。如果学校处于三、四线城市还好,关键是不提供宿舍的学校,基本处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房租费用畸高。
以前能提供住宿,现在却不能,难道不是扩招惹的祸?其实学校完全可以平衡自身资源和在校生人数,把在校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而不是一味扩招,把住宿困难留给新生。如今一纸通告专硕就没了住宿权,本质上还是学校招了过多的学生,赚取更多的学费和教育补贴,却不愿意承担照顾学生的责任。
好在连年扩招后硕士学位升值的速度赶不上就业形势的突变,职场上,硕士生和本科生一样难找工作,报考者也更加理性了。根据教育部披露的数据,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同比减少了36万人,出现了7.6%的下降;同一时期,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报名人数却在显著增长,2024年国考最终过审人数达到了303.3万人,相比2023年多了43万人。年轻人急于上岸,上的却是一步到位式的终身有就业保障的公务员的岸。而研究生因为面临着和本科生同样的就业难题,已经不再是年轻人的职业规划首选了。
一众学校把专硕划入另册的做法最终也会损害专硕的声誉,如果大家都不再报考,或者只有能力不足的学生报考,专硕这一教育部门大力发展的学历教育,将难有成长空间。而专硕,作为就业蓄水池承担着缓解就业压力的功能,却因为成本过高,失能了。 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