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的阴影

作者:袁越
恐龙的阴影0死亡是生命逃不脱的宿命,这句听起来似乎很正确的话对低等生物来说却并不是真理。比如细菌就没有死亡这回事,只要营养跟得上,细菌可以一直活下去。

当然,对于绝大部分高等真核生物来说,衰老与死亡确实是无法避免的。但具体到各类不同的生物,衰老的速率与寿命的长短却有着天壤之别。比如,我们可以在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里找到很多几乎不怎么衰老的物种,比如很多鱼类和乌龟就是如此。但我们找不到任何一种不会衰老的哺乳动物,即使是大家公认的最长寿的鲸和大象也有明显的衰老迹象。

还有一种哺乳动物据说永不衰老,这就是最近成为网红的裸鼹鼠(naked mole rats)。但其实这种动物只是活得比较久而已,它们上了年纪之后也会出现各种衰老迹象,包括肌肉萎缩、驼背和皮肤老化等。

为什么单单只有哺乳动物逃不出衰老的命运呢?为了解释这个疑问,来自英国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的乔奥·佩德罗·德马格哈斯(Joao Pedro de Magalhaes)教授提出了“长寿瓶颈”(longevity bottleneck)假说,认为是恐龙缩短了哺乳动物的寿命,相关论文发表在2023年11月28日出版的《生物学论文集》(BioEssays)期刊上。

按照这篇论文的说法,哺乳动物和恐龙都是在两亿多年前进化出来的。此后恐龙迅速崛起,成为地球的霸主,生活在恐龙阴影下的哺乳动物们不得不选择了昼伏夜出的生活方式,依靠昆虫为食,个头永远长不大。不但如此,哺乳动物们还被迫采取了一种快速迭代的生存策略,即出生后迅速长大成熟,希望能在自己被恐龙吃掉之前产下后代,之后的事情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这个生存逻辑被生活在城市里的老鼠们全盘继承了下来。它们的生活环境相当逼仄,经常缺乏食物,还必须时刻警惕来自捕食动物的攻击,于是老鼠们同样选择了快速迭代的生存策略,完成繁殖任务后便迅速地衰老死去,把有限的生存空间留给下一代。

德马格哈斯教授认为,恐龙不但把哺乳动物逼成了早衰动物,还让哺乳动物丢失了其他一些能力,包括卵母细胞的更新能力、牙齿的再生能力和断肢的再生能力等。相比之下,大部分爬行动物都或多或少地保留了这些生存技能。他甚至认为,哺乳动物之所以那么容易得癌症,其背后的原因也是来自恐龙的压迫,这种压迫让哺乳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丢失了很多抗癌基因,因为这些基因对于快速迭代的生存策略是没什么用处的。

这个假说尚存争议,比如有些人相信哺乳动物之所以早衰,原因在于它们是恒温动物。德马格哈斯教授争辩说,鸟类也是恒温动物,但它们的寿命往往要比同等大小的哺乳动物长得多。众所周知,鸟类的祖先就是恐龙,所以鸟类没有经历过来自恐龙的压迫。

古生物学研究显示,恐龙和哺乳动物至少共存了一亿年之久。在恐龙的压迫下,体形小、寿命短的哺乳动物苦苦挣扎,直到6600万年前发生的一次小行星撞地球事件彻底改变了它们的命运。那次撞击杀死了几乎所有的恐龙,哺乳动物这才扬眉吐气,迎来了自己的新生。但是,因为这一亿年的压迫让哺乳动物丢失了绝大部分长寿基因,所以它们没能重新获得长寿和断肢再生等技能。不过,这倒也不都是坏事,因为快速迭代的能力让哺乳动物得以加快进化的速度,灵长类这才得以脱颖而出,最终演化成了人类。 恐龙

上一篇: 专硕与学硕
下一篇: 重压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