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身于恒星之中的黑洞?

作者:苗千
藏身于恒星之中的黑洞?0我们或许可以想象,就在宇宙诞生之初,产生出极大数量的微小黑洞。这些所谓的“原初黑洞”(primordial black hole)在百亿年的时间里就在宇宙中穿行,甚至可能混迹于星际气体和尘埃之中,而当这些星际气体受到扰动,聚集起来便形成一颗恒星。这个极其微小的黑洞仍然藏身其间,从内部缓慢地蚕食恒星。这并不是科幻故事,而是天文学家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个想法虽然听起来大胆,却有可能帮助人类解开宇宙学最大的难题——“暗物质之谜”。而且这个想法的出现,居然还和流行音乐密切相关。

黑洞可以说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根据黑洞的质量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黑洞也有各自不同的形成方式。不过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黑洞主要是由死亡的恒星发生引力塌缩形成。那么,黑洞有没有可能就寄身于恒星的中心?这个想法初听起来难免让人感到荒谬。黑洞在恒星内部,难道不会立刻将恒星吞噬吗?如果这个黑洞的质量只相当于一颗小行星,大小只相当于一个氢原子,那么一切都可能有所不同。

马克斯·普朗克天体物理学研究所的博士后研究员厄尔·贝林格(Earl Patrick Bellinger)与同事们产生出一个大胆的猜想:宇宙中那些极其微小的黑洞有没有可能藏在恒星的中心?经过仔细研究,他们发现这个想法并非完全不可能。而且在理论上,天文学家甚至可能通过某些特征辨认出内部存在黑洞的恒星。藏身于恒星之中的黑洞?12023年12月13日,贝林格与合作者在《天文物理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发表论文《带有中心黑洞的太阳演化模型》(Solar Evolution Models with a Central Black Hole),为人类理解恒星演化过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这篇论文迅速吸引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

这个想法源起于几十年前。1971年,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提出了宇宙发展的一种可能:就在宇宙大爆炸发生之后,整个宇宙像是一碗稠密的“粒子汤”。在这种情况下,某些密度极大的区域有可能直接塌缩成为黑洞。这些“原初黑洞”大小不一,从微型黑洞到超巨型黑洞都可能有。它们可能在百亿年来一直弥漫在宇宙中,通过自身引力成为整个宇宙网络形成的关键点,甚至可能正是在宇宙中占到物质总量85%的“暗物质”。

那么该如何寻找这些目前仅在理论上存在的原初黑洞呢?天文学家认为需要注意在天空中忽然出现的“闪光”。因为其自身极强的引力效应,黑洞能够造成其附近光线运行路线的弯曲。因此,当某个黑洞恰好挡在一颗恒星之前,它可能对恒星发出的光线产生“透镜效应”——对于在地球上的观测者来说,这颗恒星的亮度就像是忽然增强了,犹如发出闪光。目前天文学家们还没有观测到这样的闪光。不过根据计算,如果这些原初黑洞过于微小,质量只相当于一颗小行星,大小只相当于一个氢原子,那么它们所造成的闪光也就过于微弱,无法被观测到。

贝林格与合作者们又向前迈出一步。他们开始研究,如果整个宇宙中的暗物质实际上都是由这种极其微小、无法被探测到的原初黑洞构成,会对宇宙造成怎样的影响?贝林格发现,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微小的原初黑洞可能随时会穿越太阳系。而一些原初黑洞有可能被困在那些孕育恒星诞生的星际气体之中,最终会处于一颗刚刚诞生的恒星的中心位置。

这个想法一开始让人觉得荒谬。不过经过计算,这种情形似乎并非完全不可能。在恒星内部有大量氢原子发生核聚变,产生出大量的光和热。在恒星的中心区域,大部分都是真空区域,对于一个微型原初黑洞来说,并没有太多物质可以供它吸收。理论上,这样的一个微型黑洞想要从内部吞噬一颗恒星,所需的时间要比整个宇宙存在的时间还长。

如果黑洞的质量更大一些,相当于一颗矮行星,那么在理论上它花费数亿年便可能从内部吞噬一颗恒星。在这种情况下,在黑洞附近的物质会沿着螺旋形的轨道被吸入黑洞。其周围的物质因为摩擦而产生大量的热量——当黑洞质量进一步增大到地球质量,被其内部黑洞所驱动的恒星就会释放出大量的辐射。随后,这样的恒星会冷却,演变为一个红巨星——虽然一些恒星,比如太阳在数十亿年后也会演变为一颗红巨星,但是在内部有黑洞存在的红巨星的温度会略低于普通红巨星。研究者们将这种恒星命名为“霍金星”(Hawking Star)。

这种纯粹理论上的设想有没有可能成为现实?欧洲空间局的“盖娅”(Gaia)卫星已经发现了大约500颗温度略低的红巨星。在它们的内部,是否真的可能存在着自从宇宙大爆炸初期便形成的原初黑洞?答案可能在这些红巨星的星光里。如果真的有内部黑洞存在,这些天体就有可能以某些特定的频率发生振动。天文学家则可能通过星光的特征辨认出这种特殊的振动频率。

在宇宙诞生初期所产生的黑洞,竟然能够与恒星相结合,甚至可能隐藏着关于暗物质的秘密。这个想法虽然还没有得到证实,却很容易让人过目不忘,感受到宇宙和科学的奇妙。这样的想法从何而来?贝林格介绍,自己喜欢弹奏吉他、贝斯和打鼓。他正是在20世纪90年代收听“声音花园”(Soundgarden)乐队的名曲《黑洞太阳》(Black Hole Sun)时产生了最初的灵感。

〔本文写作参考了《科学》(Science)杂志和《天文物理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的相关报道〕 黑洞

上一篇: 重压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