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压之下
作者:张斌
奈飞为了一个绝好的故事,请来了两度获得艾美奖的瑞贝卡·基特利茨把控全局。这位曾经执导过《最后一舞》《OJ:美国制造》和2012年伦敦夏季奥运会等一系列名片的大导演兴奋地接受了这一邀约,愿意为美国女足系列纪录片的创作开好头,并将这支高光之下的球队称作自己的“白鲸”,深层含义是“用心追求的目标”。今夏出征澳新女足世界杯赛前,美国女足刚刚在ESPY年度体育颁奖盛典上领得“亚瑟·阿什勇气奖”,在捍卫男女平权、包容世间多样性价值取向方面,其标志性以及行动力一时无双。队内多重角色云集,既有盖世巨星,也有温情母亲,自然也有初登世界舞台的锐意新人,球员与团队、个人与家庭紧密交织,戏剧张力饱满。
真实记录大赛间的球队故事,挑战显而易见,记录者竭尽全力在争取权利并扩大权限。美国足协与球队给出了最大的配合度,除球队酒店为禁拍区,给球员留出最后可以放松喘息的个人空间之外,其他场景全部开放,能拍到什么,就看创造者的本事了。比赛场景之中做纪录片式的高精度拍摄必须得到国际足联的充分配合,几经努力搞定了。美国队本届女足世界杯登场四次,每场比赛单是纪录片团队就能完成70多个小时的素材记录,12组编辑团队随即开始深度加工一条条故事线上的人物与细节。如此阵仗算得上大制作了吧。
瑞贝卡·基特利茨迷恋着这个挑战性巨大的故事选题,她做梦都想展现出具有力量感的女性群体在组成一个强劲团队后背后的种种细节,但绝不会沉迷于女性角色的自我陶醉中,要让观众看到的是运动家的群像,而非刻意突出其女性光泽。现实比赛当然是没有剧本的,即便是以压力作为观察角度,创作团队在世界杯期间都要不断地体悟和调整记录的方式。首战越南队战果不理想,外界嘈杂的声音自然会侵入团队之中,考验着一支新帅统领的年迈球队如何应对,此中细节多多,摄像机未曾停歇。一支光芒耀眼的球队,一支似乎只有凭借不断胜利才能自证价值的球队在走向挫败的过程中,压力会蔓延开来,任何人都无法逃避。
《重压之下》场景多元,充分记录了在现场参与FOX转播评论的美国女足名宿的言行,以这一线索同步营造大赛氛围,也拆解着美国女足征程上的每一次跨越。片中有一处情绪高潮分外引人注目,全队在主教练安多诺夫斯基率领下齐声高呼——“冲击世界杯!”,强队风范与底蕴俨然犹在。瑞贝卡·基特利茨与剪辑师曾在屏幕前对这一场景精细地铺陈开故事细节,她自豪团队都是讲故事的绝对高手,这一情绪高潮的叙事蓝本居然源自《逃离德黑兰》的关键桥段,飞机在跑道上缓缓滑行,故事高潮达至顶点,观众随之情绪高涨。
四集影片,容量有限,时间线从备战到赛后反思,出场人物众多,创作者期待人们感知到的不仅是一部足球影片在叙事,而且与一部真实影片中的人物达成共情。这些顶级球员都是感情丰富、深情拥抱自己家庭的人,在压力之下也有真实的恐惧感。《重压之下》希望可以更深入一步,展现出生活的本质和复杂性。 重压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