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拯救世界

作者:程旭
游戏拯救世界0如今,似乎一切皆可游戏化,学习、工作,甚至公益都可以。如果不搞概念大乱炖那套,在玩中学、在干中玩都有商业噱头和职场画饼之嫌,而公益游戏化的玩法则完全符合美国哲学家伯纳德·舒兹对游戏的定义——“自愿去克服非必要的障碍”。

每当对自己的英文水平和欧美文化知识盲目自信的时候,我都会去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运营的“免费大米网”(www.FreeRice.com)主动受虐。这个网站就是玩答题游戏,近义词单选和百科问答,可自由设置难度,每答对一道题,题目下方的饭碗里就会放上10粒大米,网站赞助商会据此捐款。据说创始人设计这个网站的初衷是帮助孩子背单词,不承想,我们苦读做题也能为遥远的饥荒和无情的战火带去一丝抚慰。

玩游戏拯救世界这件事,怎么做才算对?用阳光雨露浇灌大树,太无聊的话还算是劳作,过于好玩也会陷入娱乐化的困境,搞个噱头合张影一哄而散,不痛不痒地想激发爱心传递和平,路人看来好比过家家。英语中有个成语叫“Skin in the Game”(皮肤入局),在游戏中玩家得是局中人,与该事务利害攸关且有切肤之痛,才会好好玩、长记性。一个极端的案例是系列惊悚电影《电锯惊魂》,魅力反派“竖锯”的开场白永远是“我想和你玩个游戏”。游戏的设定是“为了活下去你愿意流多少血”,一个个精巧繁复的酷刑机关将人置于生死一线,游戏参与者要么出点血断胳膊断腿活下来,要么游戏结束生命终止。通关的玩家会在奋力一搏时重拾生命的美好,残缺不全的魂灵经历炼狱后往往会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难怪,在最新续作中“竖锯”戏称自己是心理治疗师,用血浆浇灌枯萎的树苗,而执导过多部续集的达伦·林恩·鲍斯曼则认为他是“通过游戏唤醒人们求生本能的科学家、哲学家”。单词记不住,是重复的次数不够;游戏没有教化效果,是游戏设计不够“狠”。

最近,我玩的一款剑桥大学制作的网游《坏消息》(Bad News)也有这种狠劲儿。游戏是通过引导一步步把玩家打造成在社交媒体上兴风作浪的造谣高手,教你轮番使用武器库里的装备诸如“抹黑”“极端化”“阴谋论”“情感操纵”“冒名顶替”等,来达到“涨粉”的游戏目标。玩游戏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连造谣都是菜鸟,“造个什么谣”一上来我选了“金字塔是外星人驯化恐龙帮忙建造的”,NPC网友就跟帖“科幻电影看多了吧,鬼才相信”。游戏里的导师就耐心指导,要选择那些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谣来造,要学会利用人们的恐惧和愤怒,要多做一些带节奏的表情包,对跑来搞事实核查的人施以人身攻击,注册一些僵尸粉和小号摇旗呐喊。很快,我的粉丝数就过关了。游戏的开头和结尾都会有一个识别新闻可信度的测试,据游戏制作团队公布的数据,这款看上去教人作恶的游戏其实是一剂强力疫苗,能让玩家分辨谣言的能力提升25%左右。

游戏能拯救世界吗?反正拯救了我的一点点愚蠢、懈怠和自大。 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