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269)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还没找对象的时候就常听母亲唠叨一句话,让我千万别远嫁。奈何年轻气盛,一个不留神,我还是从长三角嫁到了纯纯北方,又远赴珠三角,开启了新的人生阶段。现在回想起来母亲那时候的反应,忘得也差不多了,只能依稀回忆起她的几声叹息:“哎好好的,干吗嫁得那么远!”那时我不觉得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觉得新城市哪哪都好,甚至连空气都混合了阳光的甜美味道。
后来,我有娃了,第一胎有点紧张,还没生就把母亲大老远地请来。还记得那是生之前的最后一天,和母亲在离家不远的一个小公园里散步,阳光洒下来铺满了绿色的草坪。我拖着个大肚子,实在走不动了,站在河边,半叉腰,微眯眼,看着母亲映在阳光下的那半片脸庞,竟然想到了从小长到大的家。那里好像也有一个小公园,也有耀眼的阳光,更有父母陪我一起长大的记忆。
再后来,娃大了点,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家里若无常驻老人,必须得请个人。但是更多的烦恼也就来了。我们不在家的时候阿姨对娃好不好?会不会惯着宠着?会不会玩手机忽略孩子?外婆和奶奶偶尔来,和阿姨处得好不好,习不习惯?烦恼一个接着一个,这个问题搞定了,那个又来了。娃一点点长大,每个月的烦恼却好像有了不同的主题,和孩子的成长息息相关。
记得某个国庆假期,阿姨休假,不得已让外婆来帮忙。孩子正处在疯狂发育的阶段,那会儿秩序敏感、主见凸显,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阿姨休假回来感到各种不适,当着我母亲的面暗戳了几句孩子最近难带,不如她回家前。话递到了母亲那儿,她也不示弱,和阿姨争辩了几句。我下班回来母亲跟我“告状”,那一瞬间我竟然庆幸上班拯救了我这个“潜在目击者”。
因为老家离得远,母亲来的机会不算多,出现也往往是“江湖救急”。想到孩子明年就是上幼儿园的年纪,新的烦恼好像又来了,我盘算着如果不请阿姨了,母亲是否能来帮忙一二。可是,想了想随即还是作罢,这座城市对我而言是我的家了,我生活在这里,工作在这里,可是对母亲而言,这只是一座有我的城市罢了。她没有朋友,没有生活,唯一的生活恐怕就是等孩子放学,等我们下班,更何况,她的父母还都在老家附近的城市呢!
罢了罢了。突然,我好像理解了母亲,当时她同意我远嫁的那一丝勉强,此刻也合理起来。这不仅仅是思念的情绪使然,更是长远思虑下早就帮我预想过这种种我可能经历的难题了吧。她怎么会不知道呢?不过是心疼我,当初把那些扫兴的话咽了回去。她有她的难处,无法尽力帮我,而身为女儿的我,怎么能不懂呢?
以前,我总觉得自己还很年轻,来到新城市充满了勇气和新鲜感,可是现在,看着日历又忍不住算着下次回家的日子,只盼那是个阳光明媚的好日子啊!
(读者 空空)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