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下旧闻考》

作者:卜键
《日下旧闻考》0说《日下旧闻考》,自应先介绍其前身《日下旧闻》,原编者为清初大文人朱彝尊,康熙二十七年(1688)刊行。朱彝尊本江南一布衣,应征召参加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曾参与纂修《明史》,以学养品格深得康熙帝信任,入值南书房,赐居内城。也就是在此期间,他借助丰富的内府藏书,从中辑录历朝关于北京的记述,旁征博引,详细考索,着手编纂《日下旧闻》。日下,即京师。全书共13门42卷,记载详实,一经问世即大获称扬。

乾隆三十八年六月十六日,弘历谕令重修该书,曰:

本朝朱彝尊《日下旧闻》一书,博采史乘,旁及稗官杂说,荟萃而成,视《帝京景物略》《燕都游览志》诸编较为该备,数典者多资之。第其书详于考古,而略于核实,每有所稽,率难徵据,非所以示传信也。朕久欲详加考证,别为定本。方今汇辑《四库全书》,典籍大备,订讹衷是之作正当其时。京畿为顺天府所隶,而九门内外并辖于步军统领衙门,按籍访咨,无难得实。着福隆安、英廉、蒋赐棨、刘纯炜选派所属人员,将朱彝尊原书所载各条,逐一确核。凡方隅不符,记载失实,及承袭讹舛、遗漏未登者,悉行分类胪载,编为《日下旧闻考》;并着于敏中总其成,每辑一门,以次进呈,候朕亲加鉴定。使天下万世,知皇都闳丽,信而有徵,用以广见闻而供研炼。书成后,并即录入《四库全书》,以垂永久。其如何厘定章程,发凡起例之处,着于敏中等悉心酌议以闻。(《清高宗实录》卷九三七)

80多年过去了,经过康雍乾三朝的修葺营建,京师之城郭、宫殿、衙署、苑囿等日新月异,大非旧作所描述的境况;而随着朝廷兴修四库,《永乐大典》中的丰富记载和一批相关秘籍被发现,也为考索北京城史提供了更多珍稀资料。乾隆肯定了朱作的价值,也分析了其存在的短板,提出要加以增补和考证,编一部严谨翔实的《日下旧闻考》,待完竣后收入四库。

又是一个钦定的文化工程,是大项目中的子项目。乾隆要求将原书所载各条“按籍访咨”,与实际存在的情形“逐一确核”,也就是必须经过现场勘察目验。凡此当然会极大地增加工作量。而皇上一开始就想到其难度,命于敏中主持编纂,复命相关大吏选派所属人员,予以协助。被点名的有:福隆安,军机大臣兼兵部尚书、工部尚书,提督步军统领衙门;英廉,户部左侍郎、总管内务府大臣,并署任九门提督;蒋赐棨,户部侍郎兼管顺天府尹;刘纯炜,顺天府尹。此举也意味着分工,即由他们负责提交各项数据,以供编纂者采用。书成之后,英廉已升内阁大学士,列名总裁,其他三位皆称督办,也算名实相符。

随扈热河的于敏中,接旨后首先考虑的也是人手问题,致函在京的四库总纂官陆锡熊,要他代为物色纂修:

昨奉办《日下旧闻考》,命仆总其成。此时所最难者办书之人,翰林中非各馆专课不能分身,即在四库书局,以此甚难其选。此外若甲乙两榜及诸生内如有好手,自为最妙。但难得学问淹博、兼通时务,并略识京师风土者为佳,且欲其文笔可观、辞能达意者,凡有考订,庶不至过于推敲费力。足下夹袋中必有所储,或能觅得三四人,则此书即可速就。若翰林或现任小京官,即须奏派。若未仕之人,即当延请。其局辄设于蒋大人宅,修脯等项余当帮办。祈即商定寄知,或即与蒋少司农面商亦可。此事私办更胜于官办,并与蒋大人商之。(《于敏中年谱》,265页)

蒋少司农即户部侍郎蒋赐棨,谕旨中命他协助办书,此处竟说要将书局设在其府中,又有什么“私办更胜于官办”之说,含义不太明晰。赐棨之父祖皆位至内阁大学士,家底丰厚,赐宅宽敞,腾出一些房屋供纂修《日下旧闻考》并非做不到。而由前面写到的太监高云从案,可知他与于敏中过往甚密,应向其表达过这种意思。至于后来设馆何处,未见记载,在蒋宅的可能性也不大。

于敏中还要陆锡熊帮着酌拟全书的凡例,曰:“此书凡例,茫无头绪,足下可为我酌定款式一两样,略具大概寄示。”款式,类似于今日之版式,乃凡例的重要条目,于敏中也在思索。数日后,他又致函陆锡熊:“《日下旧闻考》款式极难,愚意欲尽存其旧而附考于后,其式当如何,可酌拟一两样,便当商择妥当,以便发凡起例耳。”遵照这些意见,陆锡熊草拟了14条建议,多数被吸纳,经于敏中增润后上呈。《日下旧闻考》卷首有凡例18条,以旧目的13门为基础,增官署、苑囿两门,书中凡属原本标以“原”字,朱昆田补遗标“补”字,新增者则标“增”,对按语亦加辨别,使阅者一目了然。而时序流转,清廷的兴作营建相继,圆明园、雍和宫、静宜园、碧云寺皆规模盛大,京郊的瓮山泊、内城的三海和景山,也都大兴土木,规制一新,成为新作的记述重点。本书还大量收录历代诗赋作为参证,如卷六增收元李洧孙《大都赋》,并加按语:“元李洧孙《大都赋》,朱彝尊惜其未见。今从《永乐大典》中录出增载,可以证元都之方位制度矣。”(《日下旧闻考》卷六,形胜)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相关诗文也被收入,尤以弘历所题为多,连篇累牍,颇觉有几分可厌。

陆锡熊推荐了哪几位纂修,未见记载,仅知窦光鼐于当年九月受命“随同校办”,而次年正月朱筠到四库馆上班,不久也调到“日下旧闻处”。窦光鼐富才学,15岁中举,23岁得进士,由翰林渐至卿贰,复因性情激烈屡被贬谪,是一个不好相处的人,而朱筠也属于心高气傲,不太买账,很快就有些摩擦。老于逮住了机会,奏报到皇上那里,也说到朱筠经常旷班。孰知乾隆认为朱筠学问人品都好,说了句“让蒋赐棨催他”,也就算了。四十四年八月,朱筠提督福建学政去也,三年后窦光鼐出任浙江学政,而该书编成,二人皆为总纂官,窦前朱后。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