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命名的重要性
作者:薛巍
专名和通名的一体化也会在不经意间发生。美国语言学家维奥丽卡·玛丽安在《语言塑造人类思维》一书中说,探险家或殖民者到了一个地方,根据当地居民说出的单词给某些地方起名,他们不知道当地人说的是名词还是感叹词、形容词,所以取的地名要么就是截然不同的意思,要么就是同义反复,当地人说一个通名(类别),他们以为是专名(个体),然后他们再在当地人的通名后面加一个自己母语中的通名,于是美国南部的哈奇河(Hatchie River)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河”河,因为“哈奇”在美国马斯科吉原住民语系中是“河”的意思。还有瓦拉瓦拉河(Walla Walla River),其实是“河河”河,因为在萨哈泼丁原住民语系中,一个词(如Walla,意思是“河”)重复两次可以用来表示亲昵的喜爱之情。在挪威,Filefjell从古挪威语的字面上看就是“大山”山,而Bergeberget是“小山”山。
这种名称上的重复我们已经习以为常,或者是跨语言沟通中的一种无奈,还有的语言现象则有着实际的影响。玛丽安说:“虽然语言并不决定思维,但它能以强有力的方式帮助塑造思维。语言文字有着改变物理现实的力量。对某些事物来说,我们使用的标签不同,感知和记忆就会有所不同。”
我们都知道人的名字只是一个符号,但大家在取名时还是想取一个寓意比较美好的。如果只按照自己的喜好取名字,说不定会吃亏。“实验表明,名字听起来更柔和(如安妮或欧文)的人被评价更讨人喜欢,而名字听起来更硬朗(如柯克或凯特)的人则被认为更加外向。获得工作机会的可能性以及薪水的多少,都会受到名字及其所附带的种族、性别和年龄这些信息的影响。从能不能进入某个幼儿园、能不能获得面试机会,到他人如何看待和评价我们,我们姓甚名谁,都激活了他人头脑中对我们的联想。”
商品的名字更是事关重大。“企业会雇用广告商,帮它们寻找最佳的文字组合,让顾客为他们买得起或者买不起的商品支付最高价格。针对上流阶层,广告语言会强调食物是纯天然的、未经加工的、不含人工成分的;而针对工薪阶层,广告会根植于家庭美食氛围,并在一派美式风光中呈现产品。对食品广告用语的研究显示,昂贵食品的广告侧重于产品不包含的成分(比如脂肪更少,没有人工添加物,从未做过动物测试),而相对便宜的食品的广告语言则侧重于产品包含的成分(如增量30%,分量更大)。”
语言还反映了人们对时间的认知。有些人认为时间是横向推进的,另一些人认为它是纵向发展的,还有些人则认为时间是循环往复的。讲英语的人更倾向于横向地表示时间,会说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会“前瞻”某事,或“回望”童年。而我们讲汉语的人既会横向又会纵向地表示时间,会把早些发生的称为“上”,晚些发生的称为“下”,如上半年、上学期,这种思维大概是因为或者说会导致我们比较看重开头、早期。 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