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价为什么又负增长了?
作者:谢九从CPI篮子的八大类商品来看,10月份的物价五涨三降。其中价格下降的三类商品是食品、交通通信和生活用品及服务,分别同比下降4%、0.9%和0.6%。这三大类商品的价格下跌,成为10月份CPI指数走低的主要因素,尤其是食品价格下跌,影响CPI下降约0.75个百分点,成为CPI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10月份的食品价格同比下降4%,比9月份的降幅扩大了0.8%个百分点,呈现出加速下跌的趋势。猪肉价格下降30.1%,降幅扩大8.1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55个百分点;鸡蛋、牛羊肉、鲜菜和食用油的价格也下降较多,降幅在3.5%~6.4%。
除了食品之外,价格下跌幅度最大的商品是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10月份分别同比下跌了4.8%和3.8%。这两类商品主要对应着汽车和手机。去年以来,国内汽车和手机的价格大幅下跌。由于产能过剩,市场需求又不足,厂家只能通过降价来促销,这就导致汽车和手机的价格持续下跌,成为当前物价通缩最典型的代表。
如果从环比看,10月份的CPI和9月份相比下降0.1%。拉动物价环比走低的主要因素是猪肉等食品。除此之外,前期一些比较热门的消费开始降温,也是物价环比回落的重要原因,比如旅游。由于需求回落,10月份的飞机票和旅游价格分别下降7.7%和0.3%。
当然,导致物价低增长的不只是猪肉、汽车和手机等具体商品,核心因素还是供需层面的矛盾,猪周期矛盾可以随着时间而转移,而供需矛盾并不会随着时间而自动消失,这才是当前中国经济最值得警惕之处。
虽然中国的CPI指数再度呈现负增长,但是从严格意义来看,还不算真正的通缩。中国经济是否陷入了通缩,这在当前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不过,是否已经通缩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并不重要,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忙于对抗通货膨胀之际,中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依然相对宽松,而物价指数却持续在低位徘徊,背后折射出来的需求不足的深层次矛盾,才是真正值得关心的核心问题。
中国当前虽然还没有陷入真正的通缩,但是物价在低位运行可能在短期之内难以结束。由于需求不足对物价的影响,明年的物价走势将面临几大挑战,除了食品、汽车和手机这几大类商品拉低物价走势,明年可能还会有一些新的压力浮出水面,比如居住、旅游以及出口等。
从居住方面来看,主要的挑战是住房市场的疲软会逐渐向租房市场扩散。我国CPI篮子中的居住价格,主要由房租价格和水电燃料价格构成,住房的买卖价格并不体现在内。10月份居住价格虽然小幅上涨,主要是因为水电燃料价格上涨,但是更核心的房租价格其实越来越疲软。如果从房租价格这个细项来看,9月份以来已经连续两个月环比下跌。这显示出当前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其实已经扩散到租房市场。如果明年租房市场继续疲软,会对物价指数增加新的下行压力。
旅游市场降温,也可能给明年的物价走势增加更多变数。今年物价篮子的各个细分项目中,价格增长最快的是旅游,在整体物价疲软的背景下,旅游价格成为最坚挺的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CPI下跌的程度。疫情平息之后,人们终于可以出门旅游,加上境外游的航班还没有恢复正常,成本居高不下,所以国内旅游迎来强劲反弹。在巨大的需求支撑下,酒店住宿等价格快速上涨。今年的旅游价格一直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在CPI篮子中排名第一。
不过,在报复性旅游需求快速释放之后,旅游慢慢出现了降温迹象。从CPI统计数据来看,今年8月份,旅游价格同比上涨14.8%,创下年内新高;从9月份以来,旅游价格开始慢慢回落,同比上涨12.3%,和8月份相比,环比下降了3.4个百分点;10月份的价格增速继续放缓,同比增速放缓到11%。
随着国内报复性旅游降温,加上境外游逐渐恢复正常,明年的旅游热点有可能会向境外游转移,国内旅游的热度可能出现下降。考虑到今年国内旅游的高基数,从统计角度来看,明年的旅游价格指数可能会出现明显下降,进而对CPI的整体价格指数形成拖累。
另外,出口的恶化也有可能增加明年物价的下行压力。今年5月份以来,我国的出口突然从此前的高速增长转为负增长,截至10月份,出口已经连续6个月负增长。今年10月份,中国出口同比下降6.4%(以美元计),明显低于预期。中国的出口负增长,一方面是因为海外发达经济体的需求疲软,同时也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脱钩战略所致。最近几年,美国推动友岸外包政策,将供应链的采购向盟国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中国的出口需求,这种需求的减少可能短期之内难以恢复。
如果出口持续萎缩,也会给我国物价带来下行压力。因为出口减少,意味着国内大量的产品无法向外转移,这就会增加国内的供给压力。通货紧缩的主要表现是供需矛盾,也就是供给越来越大,需求越来越少。出口萎缩导致国内供给过剩,就会进一步增加供需矛盾,导致很多商品不得不降价出售,由此导致物价进一步下行。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想要摆脱物价长期低位运行的趋势,核心还是要刺激需求,尤其是普通民众的需求。最近几年,我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都保持较为宽松的尺度,但是对刺激需求的效果并不是太明显。从企业层面来看,因为财政和货币工具陷入了流动性陷阱,常规手段已经很难刺激企业的投资欲望。
从民众层面来看,刺激经济的各种举措当中,普通民众从中获益相对有限,不仅收入没有提高,甚至还面临失业和收入下降的担忧。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普通民众的需求自然难以提升。如何提升民众的实际收入,以及对未来收入持续增长的信心,可能是我国摆脱通缩阴影的关键所在。 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