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条变辣茅

作者:邢海洋

这是建在大学边上的一家零食店,通体大玻璃,大学生络绎不绝,零食都是散装的,小包装的零食拿到收银台再称重,收银员麻利地分拣称重,仿佛回到了小卖部的时代。我特意留意了辣条的价格,“考试不挂科”辣条,100克的包装是2.9元,而便利店里的卫龙辣条是9.9元。辣条这种刺激味蕾的平民食品,进入资本市场后,难道也有了茅台和二锅头之分?

辣条的原材料其实都是一样的,为了以低成本带来口味上的刺激,辣条原料是多孔的面筋,几乎是最低成本的食材了。或许高价意味着食品安全,辣条这种从小学校门口风靡开来的小吃,家长们最担心的就是小作坊的制作流程不卫生,卫龙就是靠着把央视请入现代化的食品加工厂树立起了安全卫生的品牌形象,进而崛起为“辣条一哥”的。崛起之后,仅仅凭着一根根不起眼的辣条,卫龙还成长为零食界的“杠把子”,一家的估值是排在后面的三家的总和。

卫龙辣条的上市却是一波三折。它在2021年5月递交了上市申请,却一次次未得到港交所的聆讯,市况不佳,零食生意不再被看好,卫龙递了三次表,2022年底才上市,可上市当天就破发了。并且,这次上市也没能按照其最初递表时的600亿元估值募资,估值砍了一半,不到250亿港元,此后的走势长期破发,让人唏嘘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

因为长期盈利,卫龙上市前只经历过一轮融资,那时候的“辣条一哥”风头无两,引进的资本阵容强大,CPE、高瓴资本联合领投,腾讯投资、云锋基金、红杉资本等巨头汇聚,一次就融了6.5亿美元。彼时的市场逻辑是高认知度有高利润,就有价值投资的护城河,投资者坚信,像卫龙辣条这样的高毛利食品也能复制像茅台一样的价值膨胀,即便市场规模不再增长,利润还是会永远增长下去。

可从卫龙提供的财务报告看,让大家为大厂制作的高价辣条买单已非易事。卫龙支柱型产品“辣条”的收入,2021年是29亿元,2022年减至27亿元,少了整整两亿元,整体收入也减少,唯有盈利略有上升。一望而知,辣条触碰到了天花板,生意不好做了,只有靠涨价来挖掘利润。

据财报,2019年,卫龙辣条的批发价格是14.3元/公斤,去年已经涨到18.1元/公斤,涨价步伐基本是每年涨一元。可从今年的半年报看,上半年已经涨到了20.8元/公斤,相比于此前的价格,简直是飞涨,难怪有人说卫龙辣条的年涨幅达到了27%,超过了奢侈品。在此期间制作辣条的主要原料面粉并没有大涨价,随着俄乌冲突影响减弱,国际面粉的价格反而是下降的。

在物价普遍滞涨的情况下,卫龙之涨价涨得让人匪夷所思。不过,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涨价也合乎逻辑——市场停滞了,没有新的份额可开辟,投资于卫龙的投资者又普遍处于亏损状态,也只有悄悄地涨价,提高毛利率,保持住总体利润不下滑,让股价能够平稳。香港股市规定,控股股东的禁售期是在公司上市后6个月内,控股股东不得出售任何公司股票;再之后6个月内控股股东不能失去控股地位。从中或可推测,辣条涨价托底股价的一盘算计。

这两年,零食店突然冒出来不少,占领了大街小巷,这是对大卖场高定价的一次颠覆,同时也改变了人们购买零食的习惯,助力新兴品牌的建立和成长,让地摊时代和电商时代建立起来的品牌处于守势。退守中,企业为了迎合资本市场而坚持过去的品牌溢价,已经使自己处于温水煮青蛙的境地,如果为了股价而刻意提价,那就更是舍本逐末了。 辣条

上一篇: 总裁舒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