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苛责
作者:杨璐
情绪在这种严格的时间计划里上下翻腾。做饭花的时间有点长了。阿念会想:“我怎么能把时间花在这种东西上面。中午就应该把中午的事情都做了,不要耽误下午学习的时间。”如果阿念中午11点就饿了,但她严格按照时间表作息。她就会作思想斗争:“我现在应该去做饭还是继续坐在这儿?如果去做饭,那就放弃了计划,这样就很不好。如果继续坐着,我真的很饿,精力和状态也很差。11点半到来的时候,我会觉得这半个小时我表现得很不好。虽然按照时间表,我确实坐到了11点半。”
一旦她的时间表因为各种情况,没有严格执行。她就自责:“我苦恼自己为什么不自律。我觉得不自律是我人生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她从没怀疑过,自己是不是定了一个太高的、做不到的目标,而是想:“因为我还不够好、不够专心,所以,我做不到。”
时间表和它代表的“我做不到,我就是一个不好的人”让阿念崩溃了。她滑向另外一个极端,从睁开眼睛就开始看剧、看短视频,每天只吃一顿饭,脸也不洗,困得不行才睡觉。她意识到别人考试只是解决知识点的问题。她的压力则来源于情绪,不是自制力能解决的。自我批评确实有正向的作用。丹麦心理治疗师伊尔斯·桑德在《内疚清理练习:写给经常苛责自己的你》中认为,骂自己能够推动你去完成一些很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正在减肥,同时买了冰淇淋。自责就可能强迫你把冰淇淋放进冰箱,而不是把它吃掉”。自我批评也有助于激发一个人的改变。他举例子,自我批评的声音会把人推出舒适圈,促使人们去做一些平常不敢做的事情。自我批评还可能让人做出对别人有益的事情。“你忘记了母亲的生日,内疚可能会告诉你,下次会做得更好。你可能会按照它的意思去做,比如做出弥补。”
但是,自我批评过于苛刻,会让人痛苦得难以忍受。大家可能对语言虐待的关系更为敏锐。如果在一段关系里,另外一个人不断批评你,会让你觉得自己很糟糕。作家安德烈娅·欧文在《如何停止不开心》里写道:“在这样的关系里,你开始怀疑自己,并且相信对你说的所有刻薄的话。”你认为所有过错都是自己造成的,而且会没完没了地道歉。自我苛责,就是自己语言虐待自己。自责的人会对自己的缺点道歉,对自己无法完全掌控的事情道歉,把跟自己毫不相干的问题揽在身上道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首先,很多咨询师认为它来自原生家庭。临床心理学博士马修·麦凯和心理健康领域的作家帕特里克·范宁合著的《自尊》里写道:“在整个童年期,父母要教孩子哪些行为可以接受,哪些不可以接受。得当的举止会得到他们的拥抱和赞扬,危险、错误、恼人的行为会挨批受罚。不接受几次惩罚,就不可能成长。人格心理学家哈里·斯塔克·沙利文称这类惩罚性事件为禁止手势。”孩子隐约觉察父母为自己成长提供衣食、为自己的情感提供滋养。如果被父母厌恶和排斥,他就小命难保。因此,父母的肯定对孩子而言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成为坏孩子意味着铤而走险,有可能失去所有支持。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笼罩着禁止手势的阴霾,所有令他们感到内疚和难看的时刻会有意无意地留在他们的脑海中。
大部分家长是善意的,批评是为了帮助孩子适应世界。但批评也许是过于严厉,也许是不经意的行为会让孩子感觉自己不够好。安德烈亚·欧文举例子,一个人到中年还在自我批评自己应该减肥和去掉皱纹,并且饱受痛苦煎熬的女性,因为来自一个非常注重外表的家庭,于是她对自己的外表非常在意,极其挑剔。她后来回顾过去,才想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因为把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完全建立在外表上。
自我苛责也可能跟成长环境有关系。职业心理咨询师艾琳·肯尼迪·穆尔在《学会自我接纳:帮孩子超越自卑,走向自信》中认为,孩子可能是因为被同伴排斥而过度自责,也可能因为表现不好,或者在学业等方面遭受失败而过度自责。压力事件也会让孩子陷入自责,比如父母离异的孩子可能会将离异的原因归咎于自己。跟无力控制的负面事件相比,觉得自己“不够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自我苛责也可能跟你所处的文化环境相关。阶级、地位、外表、性别、种族,你来自哪里、在哪里上学等都可能会激发一个人内心的自我批评。安德烈娅·欧文的一位黑人女同事曾经说:“作为一名黑人女性,我的一些消极自我对话是,‘我很危险,生气是不好的’,并且我应该做到尽善尽美,因为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这些理念。”
自我苛责是一种扭曲的认知,它应该在原生家庭时期就注意被防范。在艾琳·肯尼迪·穆尔的书里,她教给父母在孩子自我攻击、过度自我批评时怎么应对。她也教给父母如何帮助孩子确立符合实际的标准,如何面对错误、考试焦虑和各种挫折。问题是,并不是每个人的父母都能具备这些知识。对很多人来讲,解决自我苛责的问题要等到成年以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它。
首先是要意识到它的存在。安德烈娅·欧文写道:“一旦意识到内心的自我批评,在控制它和疼惜自己这件事上,你已经成功了一半。”她建议人们列出一个包括生活各个方面的清单,看自我批评在这些方面都对自己说了什么,然后定期更换清单。“它能帮你产生一种自动意识,当听到自我批评的声音时,你立刻会明白发生了什么,而不是迷茫地坐在那里焦躁不安。”
摆脱自我苛责,可以通过训练。法国心理治疗师弗雷德里克·方热在《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里给读者们分析,自我苛责的声音是借助它所传达的人生准则,对人们造成极大的阻碍。学习控制整个声音,懂得如何应对它或与它对话,是摆脱自我苛责的主要途径。
他从20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里总结出两类方法。一种是肯定自我的方法。比如与自我苛责的声音拉开距离、与自我苛责的声音辩论等。另一类是改变看待内心声音的视角。他教给读者转移注意力。比如认识到自我苛责的声音是产生不安的主要原因,这本身就具有“治疗”效果了。因为这可以转移注意力,不再过度关注内心的声音,认识到自己并不完全是它所评价的那样。他还教给读者做自己的好朋友,想象这个好朋友正经历你所经历的事情,听他倾诉,劝慰他。
安德烈娅·欧文教给她的读者,先弄明白是什么会惹自己不开心。通过她的一些练习,人们可以看到自我苛责是很依赖自己对他人看法的过度关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要学习跟自己友好地对话,怜悯自己,原谅自己。
当然也可以利用外部的资源。崩溃之后,阿念参加了情绪训练营。过去她对严格执行时间表有执念,一旦时间有出入,她就评判自己是个失败者。现在她接受了自己没法严格执行时间表的事实。她意识到,严格执行时间表的方法可能是错的,自己执行失败的事实并不代表自己错了,也不代表自己不行。阿念在分享的自述里说,一年前是在家备考,一年后是在家待业。“生活都这样了,我怎么还敢开心呢?”她现在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焦虑、担忧。
(参考书目:伊尔斯·桑德:《内疚清理练习:写给经常苛责自己的你》;安德烈娅·欧文:《如何停止不开心:负面情绪整理手册》;马修·麦凯、帕特里克·范宁:《自尊》;艾琳·肯尼迪·穆尔:《学会自我接纳:帮孩子超越自卑,走向自信》;弗雷德里克·方热:《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 自我苛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