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不”困难症
作者:驳静
一单来自初中同学,她儿子上小学,学校办征文比赛,“你文笔好,帮我儿子写一篇吧”。
一单来自政府机关工作的男同学,也是单位组织的读后感征文比赛,还算有良心,是写好了初稿发给小周的,“你文笔好,看看句子,特别是看看排比句够不够劲”。
第三单更加奇怪了,是一个朋友的朋友,他有一个法国朋友——那么相当于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了。他需要为他所在公司起草一份中文公告,找到小周,是想请她看看起草的这份由法语翻译到中文的“文书”,措辞是否严谨,“你文笔好,看看用词润润色”。朋友说,你要想,你是在为中法两国友好发展做贡献。小周心想,我是那种戴得进高帽子的人吗?小周不是,但小周确实是很难说“不”的那种人。但不管是哪种人,她都不得不花了一个小时,仔细过了一遍全文,并修改几处,着实“为中法两国友好做出了贡献”。
一方面无法说不,一方面又心怀巨大的沮丧,既沮丧又得浪费俩钟头,更沮丧自己怎么还是不会拒绝。特别是,如何面对一个怎么都无法说不的自己?长此以往,光是应对这个问题就够小周受的了。
为什么一个人想拒绝却说不出口?因为我们害怕冲突,害怕别人生气,也担心因为拒绝而被讨厌,被排斥,无法融入集体。无论这个人是老板,是家人,还是亲密伴侣,假如我们说“不”,都有潜在可能失去对方的爱,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人们都在想尽办法避免失去,想取悦,不想对方受到伤害,也不想事后感到内疚。
本质上,人类在把“yes”说出口的那个瞬间,是一种无法抑制的“取悦他人”的念头在作祟。
《老友记》中莫妮卡与罗斯这对兄妹在“能不能拒绝他人”这方面是两个典型。罗斯刚搬新家,楼里面就有邻居来通知他说,楼管员这周要退休了,每个人都要出钱,众筹他的退休大礼。邻居说完就一脸轻松地等支票,没想到这个罗斯居然拒绝了,理由是,他刚搬过来,甚至都不认识这位楼管员。当然,罗斯因为说了“不”而受到全楼的歧视,受了很多气。但仔细想想他的理由,其实是很正当的,但从理由正当,到真的能在那种社交压力下拒绝支付20美元,中间的鸿沟,对有些人来说是难以逾越的。但罗斯做得到。
再看莫妮卡,是另一个典型。别说拒绝了,莫妮卡甚至还会主动做点什么去取悦邻居。感恩节前夕,莫妮卡突发奇想,开始做巧克力糖果,由于她做的糖果很好吃,受到邻居大肆赞美,甚至有人说她做的巧克力糖是“a drop of heaven”。随后,等糖果的人群越聚越多,大家在她家门口开起了派对,甚至还哐哐砸门,“糖呢,糖呢,我们要糖”。仔细想想,这世上哪有这种事,但莫妮卡就是没法拒绝,她没日没夜地做糖,想要让所有人满意。
心理学家说,一个人能否说不,得追溯到他的童年时期,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那些总想取悦别人的人,通常有一些共同点,其中就包括他们父母的行为模式。比如,严格执行奖惩制度的父母,孩子达到预期可以获得奖励,而表现未及预期则一定会受到责难。再如,从小被忽略,没有获得足够多爱与关注的孩子,长大后也更容易变成一个取悦者。
不得不赞叹《老友记》编剧们对心理学的洞察。莫妮卡与罗斯这对兄妹,罗斯一直是被父母偏爱的那个孩子,他做什么都能得到支持,而莫妮卡就不一样了,她缺少安全感几乎是毫无疑问的,她从小是个胖妞,缺乏自制力,父母虽然没有不爱她,但确实更爱她哥哥。你长大时伴随哪种担忧,会在成年后以另一种形式体现出来。
一个人要是从来不拒绝别人,整个人生都可能被绑架。
虽然成功学会用一种打了鸡血的方式告诉我们,我们有责任建立自己的边界,我们无需为别人的反应负责,以及,成功人士都懂得如何说“不”,但对小周这样的年轻人来说,光是为了内心平静就付出了全部,所以,与其打鸡血,不如获得具体的方法论。
小周的心理咨询师给她出了个主意,给自己定一个配额。比如,每月拒绝人一次。但小周发现,把拒绝人当配额去完成,压力太大。咨询师又提出新方案,那就反过来,每月允许自己“say yes”一次。对一个自己深恶痛绝的事情say yes,并且遵循先到先得原则,每个月第一个无理要求从天而降时,可以以一种心平气和的心态接受并完成。这样,最起码心态是良好的,在“纠结半天如何拒绝最后还是同意了”的模式下受罪多年,小周认为这是对自己最友善的方式。
配额以外的无理要求,小周可以心安理得地拒绝了。这样实践了一段时间,小周发现,其实拒绝一个人并没有那么多严重的后果。假期不回家,妈妈有点失望,但很快就好了。假期也不想跟男朋友回他父母家,他有点失望,但很快也表示,那就下次再说。这样一来,生活里并没有因为一个“不”而增加太多负面情绪,而她因为成功拒绝而获得了很多积极情绪,正负之间,还是正面结果更多。小周欣喜地发现,如果算总账,以她为中心的情绪圈,因为说“不”变得更开心了。
现在让我们来学习一些说“不”的技巧。
首先,我们可以在一些不重要的小场合练习说“不”,比如在便利店,收银员在你结账时问你要不要顺便入个会员时,走在路上有人突然出来说“游泳健身了解一下”时。然后逐步增加难度,聚餐时对完全不合胃口的餐厅说“不”,甚至试试向老板说一回“不”。
除此之外,延迟回复或干脆无视也是不错的选择。不瞒您说,当我在微信上收到一些无理要求,我经常视而不见,有时候甚至也不是故意的,从“看到信息倒吸一口凉气”,“让我想想怎么回”,“太难了,要不过一会儿再回”,到最后我的潜意识就帮助我忘掉了这条信息。最后这事就不了了之,一般来说,提出过分要求的人,大概率是有自知之明的,所以此时沉默胜千言。
当然,有些提需求的人是很狡诈的,他会有意为这个场合安排围观群众,制造无法拒绝的空间环境。那种突如其来的当众求婚就是典型的案例,被放置在聚光灯下的当事人,心里面想的一定不是自己,而是“如果我拒绝了,那他得多没面子”,拒绝太困难了,不如说,我们回去再商量一下。或者你室友在你着急出门的时候,从自己房间里拎出两大袋垃圾说顺便帮她带下楼,直接拒绝太困难,但可以假装接起一个电话然后迅速跑走。不过这两个场景我本人没经历过,是小周跟我假想的,她说,作为一个不会拒绝的人,这种场景,光是假想一下,就已经很过瘾了。
当然,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几组深呼吸,它可以帮助你屏蔽一些多余的想法,“我一旦拒绝,他头脑里一定会形成一百条对我的负面评价”,深呼吸,可以摆脱掉80%这一类的想法。
还有一个或许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的技巧。我一位较为年长的女性朋友告诉我说,她看到美国的一组数据,对比女性说“不”与男性说“不”的频率,男性整体要高20%左右。原因是女性更倾向于让自己以“好相处”的形象示人,而男性更愿意说“不”,因为这反而会增强他们的男性气概。自从知道了这个事实后,朋友说,她反而在说“不”这件事情上更有动力了。 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