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思考

作者:魏倩
过度思考0“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闲来无事,最近在重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翻到一半还多,突然开始有点俗气地思考,这个曾被译为“王子复仇记”的故事,怎么到现在还不见王子在复仇?大多时候,他只是在舞台上痛苦地游来荡去,思考:不如睡着?睡着还会做梦,那么人在死掉的睡眠里会做什么梦……真让人干着急,命运的悲剧步步逼近,我们的王子啊,你为什么还在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事?

不要怪我作为读者太追求戏剧化桥段,这部作品诞生400年以来,有无数评论家将哈姆雷特的悲剧视为思虑过度的悲剧,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就曾断言,哈姆雷特的智力阻碍了他的行动能力,他对每一个行为的过度思考导致了自己和他人的死亡。

“过于审慎地思考——三分怯懦,一分智慧。”正如哈姆雷特自己在剧中所说,过度思考是一种令人瘫痪的力量。当然,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并不存在莎翁剧那样的大矛盾,但不管你是思考明天面试该穿什么直到夜不能寐,还是出发旅行前反复研判可能遭遇的危险,或者只是一次又一次回想“上次吵架的时候我这么说就好了”,过度思考总是意味着行动力的丧失和生命的折损。

每个人都曾遭遇过思维失控、胡思乱想的时刻。思考是人类特有的行为,专注于某件事并全面思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研究人员发现,过度思考的大脑会比其他时候释放更多的皮质醇,它是调节身体压力水平的重要激素。因此,心理学家认为,“想太多”和专注思考的区别在于,这种思考有多少是消极的,它们给你带来了多少压力、恐惧和有害刺激。

那些习惯追求完美、需要完全掌控每种情况的人更容易陷入“想太多”的陷阱。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娜塔莉·达蒂洛认为,担忧和沉思可能会诱使大脑将自己与有益的事物联系起来,这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人觉得一切尽在掌握。比如当一个人非常担心某件事时,他会不停思考,让自己觉得已经为最坏结果做好准备,长此以往,他就会养成过度思考的思维模式。

遭遇过创伤事件也是人们过度思考的原因之一。幼年期受过虐待和忽视,会让人的大脑长期处于警觉状态,直到成年后,当人再次处于压力环境,他的“战或逃”反应会更快地启动,他们因此更容易出现那些明知没必要但又挥之不去的思维困境,比如不断反刍过去的经历,把当下的处境看得更糟糕。

过度思考就像一场脑内小人的内耗对话。不管是反刍过去还是忧虑未来,又或者是以偏概全放大自己的问题和他人的行为,过度思考时,扭曲的认知模式会凭空消耗我们的精力,干扰我们的睡眠,带来更多情绪问题和精神负担。在心理治疗领域,研究人员发现,尽管过度思考本身并不是一种精神障碍,但它与广泛焦虑症(GAD)有一定相关性,而当人在过度思考中滑入“反刍思维”时,更可能发生严重的抑郁,且发生次数更多,持续时间更长。更危险的是,当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下降时,会进一步激发过度思考,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过度思考”是属于某一类型人群的人格特质,他们提出的应对手段也相当简单粗暴,比如“不要想了”“你控制一下”“转移一下注意力”,但显然,一个陷入思索空间的哈姆雷特几乎不可能主动刹车。但近10年来,针对“过度思考”的许多研究表明,导致不愉快症状的不是想法本身,也不是触发想法的数量,而是你对这些想法的反思和担忧。

有一个好消息能让人暂时放下担忧。曼彻斯特大学临床心理学家艾德里安·威尔斯(Adrian Wells)发现,过度思考只是我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选择的一种学习策略,是我们试图处理困难的想法和感受的一种方式。它不是一种固定的特质,而是一种习惯,只要我们愿意,就能改变它。

威尔斯和他的同事们开发出一系列元认知疗法,倡导不要与负面想法纠缠,而是减少花在负面想法上的时间。元认知治疗师皮亚·卡莉森将纷繁的思维比作一辆辆列车:“如果你不断地跳上每一列火车,也就是说,如果你开始分析这些想法,开始担忧或反刍,你就会像给火车增加车厢一样,火车会变得越来越重,越来越慢,最终连通过最轻微的山坡都会有困难。或者你可以打消这个念头,就像让火车驶过一样,把注意力转回到你正在做的事情上。”

你可以尝试这个名叫“思维命名对话”的简单练习。首先,你可以给自己的过度思考起个名字,比如有人会叫它“为什么先生”,因为每次“想太多”时的内容都和“为什么……”有关。接下来,请你试着伸开双臂,欢迎它的到来,然后与之对话,对它做出安排,像前面的“为什么先生”到来时,你就可以说:“你好,为什么先生,我注意到你来了。欢迎你来这里做客,不过我现在还有事情要做,你可以自己待会儿吗?”这种思维练习,可以帮助你觉察大脑里正在发生的事情,同时避免与之缠斗。通过觉察和接纳,我们可以从那些连绵不断的思绪中夺回大脑的主控权。

卡莉森还提出过一种名叫“胡思乱想时间”策略。她请自己的来访者在一天中设定固定时间胡思乱想,当这一天中的其他时候,那些奇怪的想法不由分说地冒出来时,他们就可以告诉自己,“我到6点再处理这个问题”。这举动听起来有点难以理解,但卡莉森发现,受访者在尝试后会惊讶地意识到,“原来忧虑和胡思乱想并不是不能控制的事情”,好像给思维列车设定时刻表一样,他们大脑里的车站变得更加有序,也更能顺其自然,在不同的场合中忽略某趟列车隆隆驶过。

另外一些心理学家则建议我们迎难而上,试着挑战“认知扭曲”。当你意识到自己正在过度思考时,首先仔细分析这个想法是从哪里来的,它属于哪一种“认知扭曲”。然后对它进行更具建设性的解读,促使自己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让我们假想一个正在因考试焦虑而夜不能寐的学生,他可能在想:如果这次考试失败,我的一生就毁了——非黑即白;我一直都不是一个好学生——过度概括;我从来没有考过满意的成绩,尽管上次有点进步,但不值一提——积极过滤;老师上次叫我去办公室时语气不太好,他一定觉得我无可救药——跳跃式结论。认清这些思维陷阱后,你需要立刻对它们进行“再构”,比如最后一个思绪,就可以通过设定五种不同的可能性,而不是执着在那个基于恐惧做出的结论上:老师说话语气不太好,可能是因为他上了一天课太累了,并不是在针对我。

这些“再构”也许并不一定真实,转化后的积极念头听起来也可能很“鸡汤”,但这些把思维客体化的练习可以有效地让你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你同时在告诉自己的大脑,我比想象的更加公平、温柔、强大。

除了这些需要长期坚持的心理训练,对于那些大脑过度活跃、偶尔胡思乱想的朋友,我个人还有两个亲测有效的小方法:

第一个办法是“大脑转储”,当你感觉自己有过度思考的倾向,可以随手找张纸把它们记下来,它可以是结构化的日记,也可以是一些简单的思绪碎片,或者接下来的任务清单。让你的想法离开大脑,这样它们就不会继续在你的大脑里沸腾。

实在不行,你还可以选择马上起身去跳舞或者游泳,尤其是后者。相信我,当你真正行动起来,需要不停换气、挺身、转臂,以防自己不慎沉入水底时,脑海里那些讨厌的混乱念头会比任何时候消失得都要快。

(参考书目:[乌克兰]蔡斯·希尔:《你想多了:如何停止过度焦虑,简单生活》,化学工业出版社,2023年版;皮亚·卡莉森:《LIVE MORE THINK LESS》;于德志:《反内耗》,天地出版社,2019年版) 过度思考

上一篇: 消极思维
下一篇: 自我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