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分娩困境

作者:袁越
人类的分娩困境0一提到分娩,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危险”。现代人类的分娩过程极少发生在孕妇的家里,而是必须去专门的妇产医院,在一大堆医生护士的帮助下才能顺利完成。刚出生的人类婴儿极其脆弱,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学会走路。相比之下,人类之外的几乎所有的雌性哺乳动物都不需要任何帮助就能自行完成生产过程,而且大部分陆生动物的幼崽出生几个小时之后就可以自己走路了。

美国人类学家舍伍德·沃什伯恩(Sherwood Washburn)于1960年首次提出了分娩困境(Obstetrical Dilemma,又名产科困境)这个说法,用来描述人类的这一独特的生理现象。他认为人类之所以会有这个困境,主要原因就是直立行走的出现和越来越大的头颅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具体来说,沃什伯恩相信直立行走要求人类的骨盆不能太宽,否则会大大降低行走的效率,这就对女性产道的大小产生了反向的进化压力。与此同时,人类又进化出独一无二的大脑袋,这就对女性的产道带来了正向的进化压力。这两种相反的进化压力必须同时得到满足,所以人类只能选择牺牲另外一样东西,这就是婴儿在子宫内的停留时间。于是人类婴儿必须在尚未做好准备的情况下提前出生,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婴儿会如此脆弱的原因。另外,人类母亲的产道在两种压力下进化得和婴儿的大脑袋刚好匹配,容错能力相当低,只要稍微差那么一点,分娩过程就会变得异常艰难。

这个说法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于是立刻扩散开来,成为人类分娩之所以如此危险的官方解释,就连那本现象级畅销书《人类简史》也采用了这个说法。但是,一直有少数人类学家不同意这个观点,他们通过严格的实验,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对分娩困境假说发起了挑战。

2023年8月1日出版的《进化人类学》(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杂志刊登了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人类学教授安娜·沃伦娜(Anna Warrener)撰写的一篇综述,梳理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举例来说,有人对比了灵长类动物的体重和妊娠期,发现两者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根据这一关系计算得知,在同等体重的情况下,人类的妊娠期反而要比其他灵长类动物更长,不存在为了顺产而提前出生的情况。

再比如,有人研究了人类孕妇的死亡原因,发现失血过多或者细菌感染才是主因,因难产而死的情况反而并不常见。沃伦娜本人在哈佛大学读博期间曾经测量过骨盆宽度不同的人在行走和跑步时的能量代谢率,发现两者没有任何不同之处。

虽然存在争议,但分娩困境假说还是流行开来,并造成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那就是很多现代女性相信她们的身体结构先天不足,对自然分娩缺乏信心,所以妇产医院的医生们越来越喜欢采用人工辅助的方式接生,导致了大量的过度医疗。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的乔纳森·韦尔斯(Jonathan Wells)所做的研究间接证明了上述说法。他发现史前人类的生育过程要比现代人容易得多,分娩难的问题是在农业被发明出来之后才变得越来越显著的。据他推测,农业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使得人类摄入了更多的碳水化合物,所以人类婴儿变得越来越胖。与此同时,人类的蛋白质摄入量反而比史前人类下降了,导致人类女性的身高越来越矮,两者之间的矛盾才是分娩困境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