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控评生活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一座山点开手机上的某个评分网站App,有消息提醒我,42个人认为我对一部古偶剧的短评“很有用”。那部剧我并没看过,十几个字的评论也是我看了一眼海报胡诌出来的。在打分网站混迹多年,我认认真真写下的短评超过千条,除了我给几个小众影片和书籍写的评论有网友点评“有用”外,这部剧的“有用”点评数破了我的个人纪录。但对这无心插柳的“惊喜”,我实在是笑不出来。
这份“作业”是一个陌生网友发给我的,他的头像是胶片缠成大拇指的样子。最早加微信,是他在评分网站App上给我发私信,邀请我参与短评约稿,篇幅15个字左右,为表诚意,首次先付费再写作,然后留下他的微信号。我猜他选中我,看中的是我5000多的阅片量且仍在稳定更新,像个一点儿都不“水”的文艺青年。出于好奇和“写作变现”的梦想,我开启了控评事业,一干就是三年。
说起“写作变现”,三年来的稿酬和红包都够不上请三五好友出去撸个串的。承诺的15到30元一条短评的酬劳一开始能兑现15元,后面甭管是直接五星好评还是附带有字的评论,统统10元。关键是也没有那么多活儿。电视剧和综艺没播完的,点“在看”,规避超前点评的质疑;院线电影一般在公映日当天做首拨观众,也有影片上映一段时间口碑不佳,让我们打高分试图挽回败局的。在我看来,宣发方这笔钱花得有些冤枉;最省心的是主持人把写好的评论发给我,复制、粘贴、海报截图、领红包,完事。
参与控评让我了解到,在我的“信息茧房”之外,这个世界还生产了哪些形形色色的消遣之物,人们为这些作品触及目标受众在做怎样的努力。我发现一些名家大片、黄金档期的种子选手以及品质过硬但名位不彰的作品也参与这场游戏,局中人无法漠视评分网站对票房和收视率呼风唤雨的能力,前排观众被蝇头小利召唤站着看电影,后排观众也得跟着站起来抻长脖子才能够着银幕。
当初玩评分网站的初心是数字化管理自己的文艺生活,看看一年到头观影刷剧读书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有多少志同道合的网友,自己所爱所厌恶的作品能得几分。参与控评以来,我再看这些数字都像被污染了,不纯了,系统生成的月度和年度报告也懒得瞅一眼,它生成的数据对我这个控评“数据人”已没有参考价值。
有一次,我想做回自己,马上就得到“现世报”。除了影视方面的控评,我还有几个书评微信群,主要图个免费看新书。需要控评的图书更是鱼龙混杂,有的书卖相不错也要火上浇油,有的书冷门小众急需吆喝,有的书看起来孤冷清高也难以免俗。我不小心约了一本书名唬人的创意写作书,翻了翻发现没有丁点儿创意,完全是东拼西凑的流水线产品。我勉强写了一篇夸奖的书评,打分的时候用四星截屏发给群主,保存记录时改回了一星。没想到,这个让我“重拾本心”的小伎俩最终还是被出版社发现了,惹得群主对我发了一通脾气。
自此,我彻底告别了控评生活,回归到“打分凭感觉、评星无负担、读书自己买”的日子。写这篇文章的同时,外媒曝出一家公关公司也通过向影评人付费的方式来操控烂番茄网站“电影新鲜度”的评分。在数字化时代,可能再洁身自好的评分网站也对“水军攻攻”束手无策,但我,还可以选择逃离这样的怪圈,做回那个自由的文艺青年。 控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