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职业教育

作者:张从志
好的职业教育0今年是我们报道职业教育的第四个年头,算上这一期杂志,我们固执地连续三次用了“好的职业教育”作为封面标题。有时候,这个题目会给我们这些报道者带来一些困扰——经常有人会发问:你们认为到底什么是好的职业教育?你们报道的这些学校,就一定是好学校吗?

这些问题,我们通常很难给出一个周全的回答。尽管我们心中多少都有些自己的价值取向,但对于教育这件事情,什么是好的,我们不敢轻易去定义。不过,有一点我们确信的是,职业教育纵使有一些缺点与弊端,但其中也定有愿意做事的人。当我们这样反反复复去谈论“好的职业教育”时,与其说是在提供解释,不如说更多是在表达期许。

这几年,我们揭示“好的职业教育”这个主题的主要方式,就是到学校去,和老师、学生还有办学者进行交流,努力理解他们的处境与渴求。我们去的职业学校里有中职高职,有公办民办,有的在一线城市,有的在中西部的二、三线城市。如果非要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它们至少都有所探索,得到过一些对推进职业教育可能会很有帮助的经验。

今年开学季,我们继续出发。我去了建在黔南大山里的贵州盛华职业学院。这是一所企业家和一群教育精英联手创办的高职院校,历史并不悠久,从2011年9月成立至今刚好12年。但这12年里,这所学校吸引了诸多外界目光,经常有领导和名人来访,每年都有数十位来自海内外的志愿者常驻学校服务。它招收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来自农村的贫困家庭,很多人高考只有两三百分,但毕业后却可以进入顶尖的企业工作。他们在大山里进行了大胆的教育创新,打造出一套校企孪生的模式,给老师和学生创造了更多参与真实项目的机会。他们把这种新的模式概括为:“上课就是上班,老师就是经理,业绩就是成绩。”

在山东威海职院,记者黄子懿走进了一所更像个自成一体的小市场的学校。酒店是学校开的,超市是师生办的,打印店是学生运营的,就连售卖的西点与葡萄酒也是学生亲自做的。他们的焊接基地和会计工厂,还跑到外面接起了大订单,把产品和服务推向了全国,甚至海外。把一个专业当作一个小微企业去办,这是威海职院的方法论。为此,他们把很多教室的墙砸掉,改造成了开放的实训室,学生上完课就能上手实操。为了适应这种改变,教职工的收入、职称体系也推倒重来,进行了艰难的改革,甚至有教授被直接降级成副教授,而一些原本边缘的老师则成了顶梁柱。

记者吴淑斌在浙江义乌采访的义乌工商职院,在职教领域无疑是一所明星学校。前些年,网络上经常流传着在这所学校“骑着自行车进校园,开着宝马车毕业”的故事。在淘宝时代,它被誉为电商的“黄埔军校”,不少学生靠开网店致富。前几年直播爆发的时候,它又踩到点上,在很多人还不知道直播为何物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培养带货主播。可以说,在培养学生当老板这件事情上,这所靠近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职校费了各种心思——他们给学生开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工商税务、财务管理的课,请企业家来做讲座,甚至试行过学分替代制度——学生的淘宝店铺达到一定级别并得到认定后,就可以代替非核心课程的学分。有人质疑老校长是不是掉进钱眼里了,开了个“老板专业”。他说,自己的学生都忙起来了,精神面貌和以前不一样了,这还不够吗?

在这些学校的采访里,我们也发现,教育创新面临着风险,也必然会有阻力。这种阻力有时候来自外部,比如灵活的办学方式和固化的体制机制的冲突,比如舆论对校企跨越边界的合作存在警惕和质疑;有的阻力则来自内部,比如让学生去参与项目会遭到一部分人的抵触,或者是师资队伍适应不了高度竞争化的工作环境。有些问题是他们能解决的,有些问题,则需要继续寻找共识。

(感谢21世纪教育研究院职教创新中心刁文等老师在采写过程中提供的帮助) 职业教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