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几本自然类的书

作者:欧阳婷
推荐几本自然类的书0我是一名自然写作者,除了用很多时间观察自然,阅读对我来说也很重要,通过一些很好的自然类书籍,可以看到,无论是专业的学者还是普通的博物爱好者,他们是怎么看待自然和世界的,他们的眼光停留在哪里,他们的感受、觉察和思考又是什么样的。

自然写作,或者具体到自然文学,文学性的表达相对来说,更容易唤起人们心底的情感。好的作品让我们感到思考的深入、描写的准确,让我们感到文字的力量。好的作品能够引导我们去学习自然,发现美,认识美。

优秀的自然文学作品实在太多了,过去我也推荐过许多,选择很难,于是便用最简便的一个办法,从近期读过的一些书里面选择了五本来讲一讲。推荐几本自然类的书1这本书讲述的主角是花旗松,但其实也是讲这世上所有的树的生活史。书中用一种双线的写作方式,同时展现宏观和微观的视角——既站在演化这样的宏大角度看树,看植物的生命起源,是如何从无机物演变成有机物,从海洋登陆,从最初的蓝绿藻演化为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又从微观层面,进入到树的内部结构,甚至是细胞,讲述树的生命机理,根的生长、花朵的受精、光合作用、地下的菌根真菌系统、种子的传播。它也让我们看到,树是生命群落的一部分,树的自身也是一个小型的群落,有复杂的运行机制,它联结着鸟类、昆虫、地衣、真菌,等等,彼此共生共存。关于树的一切,在这本书里都能系统地了解到。

铃木大卫是加拿大日裔遗传学家,也是一位活跃的环保主义者。他用非常专业的生态学、植物学知识,凝练描述了一个完整运作的生态系统,可以看得出他在写作和构思上的深思熟虑,涉及的点很多,如何梳理这写作的层次和逻辑,尤为重要。而专业并不意味着枯燥,他讲述这些知识的语言,文笔优美,这种文学性在于语言表达和情感上的深邃,而深邃,来自于对于事物认知的深刻和准确,因此感到他深具笔力,感受到科学之美、知识之美,并且可以感受到,如果拥有一个成熟的知识体系,就拥有了一种宝贵的解读大自然的能力,就能将自然看得很深很透。读《一棵花旗松的生命之旅》,也让我想到了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哈斯凯尔的《看不见的森林》,优秀的写作殊途同归。

去了解一棵树,任何身边的一种树,不要让它们“总是徘徊在我们意识的外围”。当知道树的芽冬天仍在寒冷中生长;树无时无刻不在与地下菌根真菌交换着糖和水、养分;在更大的层面,鲑鱼将深海中的氮15累积在身体里,回到淡水中产卵时,被渡鸦、白头海雕、熊、狼等所食,它们再把富含氮的肥料排放在森林各处,等等,当你知道了这些,再次步入树林,看待树的目光就不一样了。书里最后面写的,森林群落中的一棵树,倒下之后,还继续把它蓄积的化合物通过菌根真菌传递给附近的树,其中一些是它的后代,怎能不感到震动。推荐几本自然类的书2这本书在好几个层面都令我赞叹,我们国内的老一辈自然科学家所著述的野外手记,完全不输于我所看过的西方博物学家所写的自然笔记,甚至可以说有些地方是超越的。臧穆先生是国际著名的真菌学家,这本书是由他在1975年至2008年30多年间所留下的20多册野外日记辑录成的一个精华版,其中包括他两次随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团进藏的经历,以及深入云南高黎贡山和独龙江无人区的考察记录。

书中并非只是记录真菌,除了菌类、植物,他也对地质、地理、气象、农业经济、少数民族风俗和生活状况等多有记述,他不仅仅带着植物分类学的眼光,还带着多个学科的眼光,几乎是对万事万物都有兴趣,都想探究,这种综合素质,让他的手记内容涵盖丰富,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博物志。

他的文字,用语极为凝练,也因此有着琅琅的节奏感,他自幼喜爱绘画、书法、京剧,这恐怕是来自于一种浑然天成的语感,在那样繁重的工作之余,每天挤出来一些时间做笔记,几乎没有细细推敲酝酿词句的可能。而同时收录的几百幅手绘图,都是他在辛苦劳顿的考察途中匆匆画就的速写、线稿,但也尽可能地着色,手绘图本身也非常具有艺术价值。这种如同双翼一般的表达能力,在国内的植物学家里也是不多见的。从他的目光中,可以体会到他的学养和底蕴,以及内心世界的广博。

1978年和1982年在高黎贡山和独龙江无人区这一带的考察记录尤为吸引人,也着墨很多,他是中国科学界踏足独龙江这个生物宝库的先遣队成员之一,无人区原始生态保存完整,独龙族的生活古老而神秘,此前从未有科学家涉足过。除了记录这个“世界物种基因库”的状况、植被构成,他还记录了许多独龙族的风俗、民情、耕作、生活水平等,有着很重要的人类学价值。这也让我感到,像我过往读过的那些西方博物作者一样,一个植物学家不仅仅局限于自己本业,而是以一个博物学者的视角和学识,同时关注自然和人文,可以让他的写作达至更丰富之地。推荐几本自然类的书3鸟类的书籍我看过许多,有专门讲鸟类的感官、羽毛、歌唱、繁殖等的,这本《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是新近出版的一本,比较特别的是它的作者是一位波兰的年轻观鸟人,而我平时读的多是英国、美国的作品,所以是带着一些好奇心,想看看不常出现在视野里的一个国度的观鸟者,是怎样书写鸟的。

斯坦尼斯瓦夫·乌宾斯基并非鸟类研究者或者博物学家,他是一个自小学起就开始观鸟、被同学视为“怪人”的爱鸟人,也利用假期时间去往匈牙利、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多瑙河三角洲等地追寻鸟的踪迹,有着丰富的观鸟经验,在写作的同时也从事自然教育。他在书里没有讲太多艰深的鸟类学知识,而是书写了自己日常观鸟、担任鸟类环志志愿者、进行鹳鸟数量普查等有意思的经历。然而不止于此。如果以这样的主线构成全书,那么会是一本有着很多自我的痕迹、用亲历的观鸟故事迅速建立阅读关系的比较“常规”的观鸟书。我体察到他的写作意图,其实并不完全放在自己身上,在穿插着自己观鸟经历的同时,他更着墨书写一些重要的鸟类图鉴绘制者、擅画鸟的画家、卓越的鸟类作家的人生和创作,以及鸟在人类历史、文化中的意义。这些都是“人与鸟”的相处,也是人如何看待、理解自己与身边鸟类的关系,以及鸟在人类生活中的处境。

“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意即从12个不同的角度,在讲述着人类与鸟类的关系,而这种关系,遍布在我们的画册、图鉴、电影、文学作品里,都是通过我们人类的一种“文化滤镜”来看鸟,而同时,鸟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是多么的重要,在心灵、情感和文化上。对于在城市夹缝中艰难生存的鸟类,他在字里行间总是流露出深深的怜惜之情,河口海滩上贝壳的碎片中夹杂着成千上万的垃圾,生命脆弱的鸟和这些能长命百岁的废弃物形成荒诞对比;百灵拍打着一双翅膀唱着歌的地方,便是散发着浓浓化学农药气味的草地;城市公园被设计得一味追求美观和整洁,砍伐掉了灌木,传统农业景观被破坏,野鸟失去了庇护和食物来源;住宅楼楼顶的洞口被堵死,雨燕无法回到去年在此搭建的旧巢……这些都是身为一个观鸟人的我日常所遇到和思考的问题,感到一种知心和深深共鸣。而在书最后,他为那些已经永远消失的旅鸽、极北杓鹬、大海雀、渡渡鸟再度发声,这是长留在人类历史中的盘桓不去的哀恸之音。斯坦尼斯瓦夫这种遍布全书的忧心忡忡、爱鸟护鸟之心,其实更为打动人。推荐几本自然类的书4苇岸这个名字这些年似乎不太常被提及了,但是他的作品,我认为仍然可以在国内自然文学领域占有一个位置,或者也可以说,他是国内自然文学的先行者。在他生活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的散文不落那个正统文学评价体系的俗套,自有清新之意,而且他很早就将自然观察与文学书写结合起来,是一个很有自觉意识的自然写作者,很可惜他因病早逝,否则我们会读到更多更有力量也更能让他的声名传播久远的佳作。

《大地上的事情》初版于2014年,这次重读的是2020年的增订版,更完整地收录苇岸一生的作品,还有他的手稿实拍及创作年表等珍贵资料。在国内还没有“自然文学”这个概念的时候,他其实已经身体力行,就近观察身边的物候和季节的变化,记录植物和大地面貌的变化。书中“大地上的事情”这一辑,便是由一篇篇短章构成,我喜欢读他凝练的语言,以及有一些哲思意味的思考,在读的时候总是特意去寻找这样忽然令心有些颤动的语句,比如,“雪的纷扬带来和谐感,这和谐感正来自于纷纭之中”“观看日落,大有守侍圣哲临终之感”“苇莺的命运,比莎士比亚的悲剧更能刺痛人心”……《大地上的事情》会让我想到《梭罗日记》,对自然的关切,精练短小的哲思,正如他所认同的布罗茨基的话:散文作家可以向诗歌学到,借助词语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产生的特定含义和力量;集中的思路;省略不言自明的赘语。推荐几本自然类的书5这是在自然书写领域很难得的一本由印第安裔生态学家亲自来讲述自己的民族故事,以及他们与自然、土地的根基是由何而来的佳作。罗宾·沃尔·基默尔是美国知名的森林生态学家,纽约州立大学环境生物学杰出教学教授,作为北美印第安原住民的后裔,她是波塔瓦托米部落的一员。她的第一本著作《苔藓森林》就获得了约翰·巴勒斯奖章,而这本《编结茅香:来自印第安文明的古老智慧与植物的启迪》是她的近作,因细腻诗意的叙事和深刻的生态学思考,获得了西格德·奥尔森自然写作奖与梭罗奖,可见她在自然书写方面的实力。

在波塔瓦托米部落的创世故事中,茅香是最早种在大地上的一种禾本科植物,它长长的叶子带着香草、河水与黑色泥土的清香,在波塔瓦托米语中被叫作“维英伽什克”的茅香,意思便是“大地母亲甜美芬芳的秀发”,因此,它被尊为四大神圣植物之一,是一种能量强大的用于仪式上的植物,嗅着它的香气,人们便会开始回想起那些自己在不经意间遗忘的东西。茅香受到很多原住民族群的珍视,它经常被用来编结成三股草辫、漂亮的篮子或作为药物。实际上,茅香在书里也具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印第安人与土地的关系,他们的身份认同,对待世界、自然的态度。

基默尔在书中所做的,就是“重新讲述故事”,像茅香一样,唤醒那些快要被遗忘的族群历史。在一篇篇由不同植物和主题引出的故事中,有她孩童时期模糊的记忆,她的祖先们是如何被驱离自己的家园,失去传统,又努力接续起了传统;也有她个人的生活和田野考察、教学工作。她用故事编结辫子,这条辫子是由原住民认知世界的方式、科学知识、她的经历编结而成,她专业性的思考、温柔的情感力量打动人心,文字本身也有如柔韧的茅香,散发着缕缕来自印第安土地上的香气。基默尔天生的倾向是想要看清事物之间的关联,寻找把世界联结在一起的线索,她在书里始终传递的信念是,原住民的智慧、人与自然互惠共生的相处之道,能够治愈和修复我们与大地破裂的关系。

(欧阳婷,《北方有棵树》作者) 博物自然

上一篇: 如果石头会说话
下一篇: 逃出妙瓦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