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印良品关店是因为“贵”?
作者:邢海洋无印良品的上海小店MUJIcom要停业了。作为日本生活方式的主要推广者,在这个消费者纷纷“躺平”的时代,本来是简约、平价和去品牌化生活的倡导者,为什么失去魅力了呢?
原因就在于它的贵。几乎所有的消费者对它的第一感受就是贵。无印良品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正是日本金融泡沫被吹涨的年代,消费者财富膨胀,大牌流行,但也不是人人都消费得起如奢侈品一般的大牌。无印良品,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宗旨就是去品牌化,提供品牌商品的品质。这是一个去品牌化,却成功塑造了品牌的商业案例。90年代经济大萧条,无印良品迅速成长起来。它的衣服和家居用品没有靓丽的颜色、抢眼的图案,全是莫兰迪色或单纯的蓝色、灰色。单色调统御着整个商场的视线,如果是还没“富裕”过的观者,一定会觉得太朴素了。可对于那些看尽繁华、渴望返璞的人们来说,却是精致的低调奢华。
著名设计师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提到,无印良品的理想,是它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旦被消费者接触到,就能发出一种新的生活意识,这种生活意识最终启发人们去追求更为完美的生活方式。从最初的几十件商品,发展到现在的近万种商品,衣食住行无所不包,无印良品的理念和商业成功在亚洲是个非常独特的现象。或许对于亚洲人来说,素色、环保与简约,同时又精工细作,正代表着儒家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的中间地带,也可谓是时尚的一种。
在日本本土,无印良品的出道是以颠覆品牌的面目出现的,自然也就要抹去品牌的附加值。那些去过日本无印良品店的消费者,无不赞叹其大而全,一楼的食品,二楼的服装、化妆品,三楼的家居用品和小家电,无印良品无所不含。这里有餐厅,有化妆品体验区,有大露台休闲区。甚至在商场的顶层还包含其自有品牌的酒店,小巧精致的客房,里面一水的无印良品家居用品。单店能有如此大的规模,其大众属性可想而知。合人民币10元的袜子、30元的棉麻拖鞋、百元的被单床罩,都是大众家居的体现。
看到了东京无印良品店里商品的价签,中国消费者还会淡定吗?这些商品在国内的无印良品店价格至少要贵上一倍,甚至得以两倍的价格才能买到手。无印良品是2005年进入中国的,与优衣库是前后脚,优衣库在国内实现了大扩张,现在店面900家,无印良品却徘徊在300家,一大原因就是优衣库基本实现了海内外同价,无印良品却一直以舶来品的面目出现,价格定位在高端甚至轻奢。两者的用料和设计有所不同,可一个品牌,只在大促销时才能大卖,很难说其定位是成功的。
在无印良品进入中国的18年里,中国本土的家居用品生产质量也赶上来了,无印良品很大一部分产品是国内工厂代工的,可摆在它的专卖店里,价格就翻了倍,甚至更多。专门有博主去调查,代工厂品牌70元的收纳箱,到了无印良品店价格就翻倍。电商崛起,那些代工厂走向了前台,打破了无印良品的商业壁垒,消费者能够以更低的价格拿下相似的货品。尤其是,最近商场里忽然冒出了很多国内的家居杂货店,这些生活方式店既是模仿者,也试图成为颠覆者,最主要的是用价格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无印良品曾试图改变定价策略。自2017年以来它就停止了生长,开始了价格探索。尽管降价11次,整体上无印良品中国产品的定价都要比日本店贵上25%~30%。
海外营收占到无印良品总营收的四成,中国又是它最大的海外市场,中国市场的停滞直接导致无印良品的业绩下滑。2022年财报显示,其收入比上一年增加了9.4%,但营运利润下降了22.8%。增收不增利,或许是MUJIcom不能再坚持下去的原因。 无印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