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益饭店:一家人,30年
作者:丘濂
在台州椒江,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间位于老城区渔工巷里的仁益饭店。它有着红底白字的招牌,门面宽阔。走进去一共三层,每层曲曲折折,像迷宫一样分布着若干朴素的包厢,这是多年来生意兴旺,不断把旁边店铺纳入其中的结果。这家饭店以售卖东海小海鲜和家常菜出名,从1994年的手推车大排档做起,搬过两次家,至今已将近30年的营业时间。
第一次去,正值下午的休息时段,四位经营餐馆的家人从里间鱼贯而出,和我做着介绍——爸爸陈城一负责买菜,妈妈朱冬君负责整个餐馆的管理,哥哥陈林华负责烧菜,妹妹陈晓红负责前台收钱。30年来,他们的分工大致如此。虽然中间有人短暂离开,比如哥哥曾经去往上海一年,妹妹也去过上海读书;有时候分工有调整,比如从去年开始,大家觉得爸爸已经74岁了,应该不必每天早起买菜,哥哥就开始接手。但是爸爸起床之后还是会来店里检查食材状况,每天四位家庭成员都还要齐齐整整地出现在店里。只买最好的食材
食客选择仁益吃饭,最根本的原因当然是好吃。即使现在是饭店,包厢之简陋也没有太多环境可言,更不用说大排档时期的条件。朱冬君能想起的一件事是,当地一家企业的老总很喜欢来他们的排档,有一次带儿子来光临,儿子隔着老远就嚷嚷“才不要来那么破的地方”,结果吃过一口之后就不说话了。到现在,儿子长大了又带着女朋友来,仍是他们饭店的常客。
要做到好吃,第一步是要选材好。陈林华跟着父亲陈城一学习了一段时间,总算将这挑货的技能学得八九不离十。“一定要早起。”他说,“我们主营是海鲜。足够早才能在菜市场拿到最棒的货。”厨师是勤行。以往做美食报道,我也经常跟随厨师去菜市场选购,一般都在清晨五六点出门。所以当陈林华告诉我,他3点就要到本地最大的万济池菜市场时,我还是吃了一惊。
准确地说,是凌晨2点54分。根据陈家父子观察,万济池菜市场的正门要3点一刻开门,而西侧有个小铁门,每日会准时在奇怪的2点54分徐徐升起,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这是第一时间进入菜场的通道。当我和陈林华一同站在这个小门口,我才明白这点时间差的意义:整个城市还在沉睡,这里的街道已经人声鼎沸。小门前挤满了搬运的工人、准备开摊的摊主,以及一类特殊的人群——海鲜代购。随着东海小海鲜受到追捧,专门有代购商前来采购海鲜再将它发往全国各地。他们就是陈林华拿货强有力的竞争者。陈林华先直奔售卖鮸鱼的摊位。禁渔期间,鱼货要依靠海钓。像陈林华这样的老客户,已经和摊主提前电话沟通好,得知今天有很棒的鮸鱼(当地餐馆为了简单,也写作米鱼)到货,但他仍旧要亲自验收,这样才能保证店里那道招牌菜“红烧鮸鱼头和鱼胶”的质量。眼前的这条鮸鱼足有半人的长短,陈林华让摊主双手将它托举起来给我看——眼睛透亮而没有浑浊发红,头翘尾翘而不是浑身软塌塌,这都是新鲜的标志。东海人对于什么鱼什么部位好吃有着一套总结:黄鱼吃嘴巴,鳓鱼吃尾巴,鲳鱼吃下巴,带鱼吃肚皮,鮸鱼吃脑髓。陈林华买的仅仅是鱼头,它每斤的价格和鱼肉能相差100多块钱。同时他还会买走鮸鱼的鱼胶,也就是能让鱼浮在水中的鱼鳔。“那么就一定要挑雄性的鮸鱼来买鱼鳔,因为雌性鮸鱼的肚皮上有一层油脂,鱼鳔的形态就会细长而薄,口感差很多。”摊主用刀划开鱼肚,银光闪现,一整条厚实的鱼鳔就展现在眼前,这样的鱼鳔烧起来才会软糯。
陈林华接下来还要买鳎鱼。鳎鱼是比目鱼的一种,长得扁扁的,像个鞋底子,一面黑褐色,一面淡粉色,又丑又萌。夏天正是吃鳎鱼的季节,民间有俗语“六月鳎,抵陈鸭”,说的就是这个时候的鳎鱼鳔肥体壮,肉质滑嫩,营养抵得上陈年老鸭。挑选鳎鱼的难度是要辨别野生和养殖的区别。要把野生和养殖的两种鳎鱼放在那里仔细观察,会很容易分辨,因为头形、厚薄、身体颜色都不一样,然而要只看一种,马上做判断就有些困难了。陈林华过去烧菜,知道野生的鳎鱼烧出来质地细润,汤汁醇厚而粘嘴,和养殖鳎鱼的粗糙与寡淡,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要采购时买得不出差错,还是要跟着父亲看了许多次,才敢独自上阵。父亲还传授给陈林华不少采购的技巧。“你看我进来的时候,路过有的摊位会默默给摊主使个眼色,但并不过去。因为他的旁边,有别的采购者在。这个眼色就是告诉我,他已经把好货给我留好。一会儿等别的采购者走了再过去,就不会让摊主得罪人。”即使万济池菜市场海鲜种类齐全,也并不能满足饭店的所有需求。“比如花虾和蚕虾,我就要去花园菜市场拿货。那里有个老太太,每次管她买虾都不情不愿的,她要给好几个人留货,多说好话才能给你多一些。”
我们按照清单上所列的海鲜采买完毕,再回到仁益饭店是清晨6点多。父亲陈城一已经在那里等候。就算去年开始慢慢将买菜交手给儿子,他也会早早起床,过来把买好的食材仔细检查一遍。同时也可以让儿子回去休息到10点多钟,再回来厨房继续午餐的工作。陈城一总是一副笑呵呵的样子,待人接物十分温和,对待买菜则绝对一丝不苟。“有一次我买错了。光荣鱼买成了‘狗头熊’。鱼贩子说是一个东西,我也没辨认出来。其实两个长得很像,也都属于肉质粗一些的‘杂鱼’,但‘狗头熊’会腥一些。我爸二话不说就去菜市场退货。这么多年下来,菜市场的人都很怕他。”在拜访仁益饭店之前,我以为这对父子是餐厅的支柱。然而只需要和这个家庭交谈上一会儿,就知道70岁的朱冬君才是餐厅的灵魂人物。四位家庭成员同时在场时,每当问题问出来,她都会抢先进行回答,用带有浓重椒江口音的普通话。“其实本来一点普通话都不会,因为要和客人沟通,就跟着电视学,平常多说。”儿子对朱冬君的评价是强势,并且大气。“如果有客人反映菜不好吃,让老板来,我妈就会说,你要是觉得哪个菜不好吃就不要付钱,如果你觉得整桌都不好吃,那就全部不用付钱。”
朱冬君除了自己的名字之外,不会写字,只会认字,但这并不妨碍她把整个餐厅管理得井井有条。台州地区习惯看着食材来点菜,小餐馆都不提供菜单。仁益饭店的食材外摆区域是我此行见到的所有点菜区域中,最整齐而富有美感的:台子上面,左边的碎冰上是各种鱼类,中间的盒子里是各色贝类,右边的搪瓷盆子中则盛放着不同的熟食卤味。台子上还有一排铁架子,应季蔬菜依次摆开,鲜嫩欲滴。每当有客人点走部分食材,剩下的就会重新被摆放好,纹丝不乱。
仁益饭店的厨房尽管散发着陈旧的气息,却是我见过的家庭式餐厅里相当干净的厨房。每天晚上工作结束,厨师和服务员就会在朱冬君的带领下一同清理厨房——所有的调料盒和葱姜蒜都要重新入柜,清水冲刷地板的全部油污,剪刀等工具挂于墙上。朱冬君不能写字,于是自己口述,请朋友打下“店规”贴在冰箱上。第一条是:“同事之间不准吵架,如果要吵架,请退出员工群。”随便拦下一个员工,在店里工作的时间至少都有5年,最长的有20多年。“他们最开始叫我们老板,我说不行,就叫阿姨,叫叔叔。大家在一起和和气气,像家人一样相处是最重要的。”
1994年,正是在朱冬君的张罗之下,全家决定开起一家大排档。那时丈夫陈城一从码头搬运的岗位上下岗了,卖过一段时间汽水,没有正经工作;儿子陈林华初二毕业就不想再读书了,在市政府的招待所里跟着几位老师傅已经学厨了5年;女儿刚刚高中毕业。丈夫和儿子都能成为主力,倒是朱冬君需要下个决心——她那时候在水泵厂的食堂上班,是一份稳定且充实的工作,开大排档就意味着下班之后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了。但想到家里的经济状况,她还是咬牙做了这个决定。他们选在1994年阴历正月十九的日子开张出摊,那天是朱冬君和陈城一结婚的纪念日。
回想起来,30年中最艰辛的岁月,就是开大排档的那一年多时间。他们的全部家伙事儿就在两辆手推车上,包括5张桌子、30张塑料凳子、两个炉子,还有用来遮风挡雨的防水布。每天他们要从家里把车推出来,走20分钟,到达椒江大酒店对面的商铺前去摆摊,那是当时城中的繁华地带。下午5点来钟那排商铺关门,不会影响别人做生意,就是他们的大排档开始营业的时间。朱冬君如果在食堂上早班,就是清晨5点上班到中午12点半下班,下午可以休息一下再去出摊;假如她上晚班,就是早上8点到下午5点半,那么她就要连轴转继续去大排档里帮忙。排档会一直营业到深夜,时间不定,要等到客人基本散去,然后再收拾和冲洗地面。等到家之后,休息不了几个小时,又要开始新一天的忙碌。
但朱冬君有自信,自家的大排档一定能火起来。她在食堂里,炒菜和面点都做得来,“食堂的锅可比餐馆的大多了,要两只手拿着锅铲同时翻腾”。同事也经常夸她食堂卫生搞得好。她还是厂子里的工会小组长,善于组织协调,“三八妇女节都是有领过奖状的”。儿子学厨5年,不是在一个固定岗位做事,而是各个岗位轮转,各方面手艺都学到了一些。还有丈夫陈城一,平时就好吃,也琢磨吃。在朱冬君忙碌的时候,陈城一要么就在家给一双儿女买饭做饭,要么就带他们下馆子。应该说,虽然那时这不是个富裕的家庭,但全家在“吃”这件事情上,颇有心得和见识。
30年来一直提供给客人的吃食,白萝卜排骨汤算一样。它提前在大锅里熬好,哪位顾客需要就盛上一碗,排骨打底,萝卜块堆尖儿。看上去就是平时家里都会做的菜,吃到嘴里则是出乎意料的鲜甜感受,尤其惊艳的是吸满汤汁、又甜又糯的萝卜。冬天里,经过霜打的萝卜能将淀粉物质转化成糖,吃起来就会甜,而同样在夏天也能稳定出品,秘诀就在这萝卜的处理上。“要舍得把萝卜的外皮去厚一些,只剩下内芯,这样既甜,嚼起来也不会有纤维。萝卜也不能切滚刀块,要用刀拍碎,最大限度把汁水存留在里面。”朱冬君和陈城一在家里就是这么操作,原封不动做给客人吃,大家都叫好。
如朱冬君所料,街边的大排档很快就火起来了,“30张凳子坐不下,变成了120张”。他们那时候是街边的第一家大排档,生意兴隆很快就惹来了别人的效仿,前后都开起了大排档的摊位。摊位多起来就引起了城管的干涉,最后大家达成了协议,几点出摊,几点就不能再做买卖,怎样有秩序地摆放桌椅。1995年,他们租下了两间门面房,终于从室外进入了室内。再后来就是店面拆迁,2008年搬到了现在的地址,将店面买下来并不断扩大。
丈夫血糖高每天要回家休息,一双儿女在餐馆上下午不忙的时候也会回家照料各自的孩子,朱冬君则早上8点半到店之后,一直都在店里。午餐和晚餐的高峰时间,她必然在后厨,充当“万能人”——切菜的请假了,她就去切菜;海鲜该进蒸锅了,她见没人腾出手来,她就去把盘子送进蒸锅;菜烧好了,缺乏人手上菜,她又端着盘子去把菜给客人送去。店里有一把躺椅,能找到空隙休整一下的时候,她会在上面打个盹儿。躺了30年,上面铺的凉席垫已经磨得发亮了。全家必须要有一个人看店,那么这个角色就非朱冬君莫属,在这里她分外安心。仁益的招牌能够30年屹立不倒,有父亲掌控食材的质量,母亲操持店铺的管理,当然更离不开儿子陈林华的烹调技艺。质量上乘的东海海鲜,烹饪方法无非清蒸、白灼、小炒,酱油多一些的红烧或是少一些的家烧,最难掌握的就是火候和时间。这也是陈林华需要悉心研究的地方。后厨有其他厨师来协作,但鮸鱼和鳎鱼这样的大型鱼类,烧起来仍然要他亲自上手。锅烧热到何种程度来下鱼块,何时大火又何时转小火,陈林华有着多年积累的经验。
然而陈林华也不是心思一直都在做菜上。2005年他曾经去了一年多上海,表面上看是去休息散心的——他和妻子结婚多年没有孩子,母亲朱冬君觉得是他厨房工作太辛苦所致。“那时厨房是用煤块烧炉子,火很旺,一餐烧下来,衣服全湿了,身后都是一摊水。”其实这背后还有另外的原因。台州的赌风颇盛。一些社会青年看到仁益家的生意红火,便经常拉着陈林华赌钱,“一个下午就有几万块输赢”。朱冬君评价陈林华的性格极其随和,不太会拒绝别人,对这样的诱惑缺乏意志力。唯一能做的,就是让他出去一阵子,和这些人切断联系。
于是陈林华和妻子去往上海。他们一边帮亲戚在城隍庙做小饰品的生意,一边也在四处寻医问药,拜佛求子。一次亲戚专门安排了他在深圳和一位香港过来的大师见面。大师说的话里,两件事他记得最清楚:一是对方很笃定地告诉他会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二是大师说他本性善良,与其把钱赌掉,不如用在善事上。
这两件事记忆深刻是因为后来都得到了验证和回应。2006年妻子就怀孕了,他们回到了椒江老家。2007年女儿出生。6年之后,他们又有了一个儿子。女儿的出生成了他的一道分水岭。他不再和昔日那些混在一起的朋友来往,除了在厨房工作外,花了很多时间来陪女儿,“也是要给孩子做个榜样”。有了儿子后,妻子主要带儿子,他几乎是专宠女儿。最近半年来,他每周都会给女儿做一顿“爱心饭菜”贴在朋友圈里。每每和他聊到女儿的可爱之处,他就打开了话匣子一般停都停不下来。
陈林华的抖音账号叫作“小六陈真”,他在上面的粉丝不算多,但从今年初开始一直就在很认真地分享做饭心得。“陈真”是陈林华所仰慕的那位精武门弟子,是陈林华在社交媒体上的名字。“小六”则是源于陈林华和女儿同学的家长们建立的微信群,里面有五位妈妈还有陈林华这位爸爸,那个群就叫作“五美和小六”。“其中有一位妈妈在国企上班。有一次她的一位同事发现我们认识,很惊讶地问她,怎么会结交我这种社会上的人,她就说,‘我们一起带着孩子旅游和做公益,很好啊’。一些人对我还停留在原来的印象。”
参加公益活动,是陈林华在烧菜之余的爱好。仁益饭店一进门的位置,挂着许多陈林华参与公益的照片。第一次大约是在女儿上小学的时候,他和女儿一起,和另外贫困地区的家庭一起结成互帮互助的对子。“能帮到别人的感觉很好,那种心情,就和看到顾客爱吃自己烧的菜是一样的。”陈林华突然领悟到当年大师所说的“善事”的意义。
疫情最初的时候,口罩很难买,陈林华花了8万块钱买了口罩在小区分发。朱冬君无条件支持儿子,怕丈夫心疼钱都没敢告诉他。最近陈林华又陷入了“不会拒绝别人”的困境。有一个台州仙居县的家庭,父亲因病去世了,母亲要抚养两个孩子成人很辛苦。陈林华长期资助这个家庭。后来他得知这个家里的大女儿已经参加工作,小儿子已经上了大学,母亲也具备外出继续工作的能力了。周围的人都劝他不用再帮了,但他还是有点犹豫。“我应该拒绝他们吗?”陈林华也问了我几遍。仁益饭店这几年的生意要比巅峰时期逊色一些,尽管仍然超过椒江的许多餐厅。陈家人分析,还是由于位置在老城区的缘故。现在椒江的繁荣地带已经转向新城区,再加上这条街巷不方便停车,就流失掉一些客人。这两年他们都在为新店面选址,最终定在新城区一处新的旅游打卡点“葭沚老街”的附近,预计年底就能开业。老店的生意暂时先会停掉。
妹妹陈晓红一直在努力促成菜式的创新。她觉得新店开业之后,如何能让菜品抓得住年轻人,应当是进行考虑的重点。这大概与她的经历有关——1994年大排档开业的时候,她直接来店里做事,放弃了高考。客人看她能力强,点菜单上的字迹漂亮,都鼓励她要继续上大学完成学业。当年她参加了自学考试考上上海一所学校的会计专业,在那边学了三年,回来之后又在椒江这边一所企业里当会计上了一段时间班。“上班地方远,每天要骑车上下班。有一天晚上和摩托车发生了事故,反倒赔了人家50块钱。”全家人都觉得仁益的生意正在蒸蒸日上,她这样上班有点得不偿失,她自己也感到上班朝九晚五很不自由,就干脆重新回到店里。但因为那几年在外面学习和工作,她的眼界要更宽阔一些,思路也更加活跃。
小龙虾烧排骨就来自她的提议,一经推出便受到欢迎。小龙虾是近几年风靡的宵夜食材,各地都有代表性的口味,比如南京的十三香小龙虾、武汉的蒜蓉小龙虾、江浙一带的冰醉小龙虾等。浙江沿海素有将鱼鲞和猪肉同烧的做法,两者相互借味提鲜。陈晓红于是让哥哥把这两种食材配搭在一起来做尝试,小龙虾先过油,再和提前处理过的排骨一起红烧,放少量十三香的调料。果然两种食材都好吃,不想弄脏手来剥虾的客人,就可以吃排骨来大快朵颐。
陈晓红的想法正好和哥哥互补,因为陈林华更想着能够挖掘老菜,从传统里找到本地食材的加工方法。前几天,他专门请了三位他早年在市政府招待所拜师学艺的“老师头”(台州方言,对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的尊称)来重新教他烧几道老菜。好比雪花蟹斗,是将炒蟹粉置于蟹壳当中,上面再覆盖纯白如雪的打发蛋清,因为制作工艺麻烦已经少有人做了,陈林华就想着能恢复起来,将来在新餐厅可供客人提前预订后品尝。
陈林华本来的文化程度不高,这反而激发了他学习的热情。他还发现有个问题就是本地人对海鲜都有俗称,外地人听来一头雾水,菜牌上还普遍有错别字。他就专门买来台州作家写的美食书,把里面的鱼类海鲜的俗名和学名都记住,方便给客人介绍,菜牌也计划重新制作。这都是一个家庭式餐厅能够升级革新的应有步骤。
能让兄妹俩达成共识的是,总有一些是不能变的。排骨冬瓜汤那样的家常味道一定要有,红烧鮸鱼头那样的经典大菜也要一直保持,就算有的食材供货商能够送到店里,最重要的几类海鲜他们也一定会早早起床,跑到菜市场去亲自拿货。而即使父亲和母亲陆续退休,他们兄妹二人也会一直在店里,一个镇守厨房,一个在前面迎来送往。“这样,才始终让客人有家的温暖。” 仁益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