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PI涨幅为零,还会负增长吗?
作者:谢九今年以来,国内CPI指数一直在低位运行,为中国经济带来了通缩的阴影。不过,迄今为止还没有正式进入负增长区间,严格来说,中国也没有迎来真正的通缩。6月份的CPI同比涨幅为零,距离通缩更近一步。从今年上半年的CPI走势来看,1月份到6月份,CPI涨幅分别为2.1%、1%、0.7%、0.1%、0.2%和0%。接下来的悬念就在于,CPI指数会进入负增长区间吗?
从最新的6月份物价数据来看,CPI篮子中的商品,物价走势其实是涨多跌少,八大类商品中6涨1平2跌。这也是当前物价让很多人感到困惑之处,很多普通人的直观感受似乎更多是物价上涨,对通缩的感受并不明显。
在6月份的物价指数中,食品价格涨幅最大。除了猪肉价格下跌,其余主要食品价格都在明显上涨,鲜菜价格上涨10.8%,鲜果价格上涨6.4%,粮食价格上涨0.5%,水产品价格上涨0.5%。由于食品和普通民众关系最为直接,大部分食品价格上涨,带给老百姓的感受更多是通胀而不是通缩。
物价下跌的因素,主要来自非食品类。6月份的交通通信类价格同比下跌了6.5%,是CPI篮子中价格下跌最大的品类;其次是生活用品以及服务类商品,价格下跌了0.5%;居住价格在过去几个月一直下跌,也是影响今年CPI的主要类别,不过6月暂时止住了下跌的趋势,同比涨幅为零。
从价格下跌最大的交通通信类商品来看,主要是汽车和手机价格下跌比较明显。从汽车价格来看,去年以来,在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战推动之下,国内汽车价格快速下跌。表面上来看,车价大跌是价格战所致,但背后的真正原因是汽车市场需求不足。除了汽车之外,手机价格也是持续下行。去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下降了13%,创下有史以来最大降幅。进入2023年,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出货量继续下行,今年一季度下降了12%。手机市场的不景气,核心因素也是需求不足。过去很多年里,中国消费者一年半就换一部新手机,而现在换机周期拉长到三四年。
当前国内的物价走势呈现出明显的分裂状况,一方面,以食品为主的物价指数还在上涨,这更多是受到了货币政策宽松的影响,在流动性的推动下价格上涨。与此同时,耐用消费品价格持续下跌,因为这部分商品价格较贵,主要靠人们的实际需求能力来支撑,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由于需求不足,所以耐用消费品价格下跌,最终拉动物价走到了通缩边缘。
在6月份物价涨幅为零之后,进入下半年,物价涨幅有可能进入负增长区间。从统计方式来看,CPI的同比涨幅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新增涨价因素,二是翘尾因素,也就是去年的基数效应。如果去年同期的物价涨幅基数越高,今年的物价涨幅就会相对较低;反之,如果去年同期的物价涨幅基数较低,那么今年的物价涨幅就会相对较高。
如果从基数效应来看,去年下半年的物价涨幅明显高于上半年。去年1~6月,我国的CPI涨幅从0.9%上升到2.5%,进入7月之后,CPI涨幅快速提升,7月、8月、9月的涨幅分别为2.7%、2.5%和2.8%。如果下半年的物价走势不发生明显变化,仅从基数效应来判断,在6月份CPI为零的基础上,进入三季度之后,CPI有可能开始负增长。不过,去年四季度的物价指数涨幅开始放缓,10月、11月和12月的CPI涨幅分别为2.6%、1.6%和1.8%,翘尾因素带来的物价负增长压力,在今年四季度将会得到缓解。
对于下半年的CPI走势,央行副行长最近表示:“今年以来CPI同比涨幅震荡回落,7月可能还会下行,主要是需求恢复时滞和基数效应导致的阶段性现象。”央行方面同时还表示:“我国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随着政策效果不断显现,供需缺口将进一步弥合,8月份后CPI有望逐步上行。预计全年CPI总体走势呈‘U’形。年内物价水平先降后升,年底有望向1%靠拢。”
对于物价的长期走势,除了观察基数效应之外,更核心的是要看物价的新增因素。这一轮物价低位运行,核心原因在于需求不足。所以,未来物价是否能够走出通缩阴影,很大程度上要看需求的恢复情况。
当前市场上的需求不足,其实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居民层面,二是企业层面。从居民层面来看,当前CPI指数低位运行,汽车、手机等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主要是因为市场上的供应越来越大,而需求越来越萎缩,在供过于求的状态下,相关商品的价格也就难免下跌。
如果想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供应层面需要经历一个“去产能”的漫长过程,更重要的是,需求层面需要居民的收入得到实质性提升,同时对未来的收入有良好的预期,唯有如此居民才敢放手消费。当供需两个层面同时得到改善,物价就有可能摆脱通缩的压力。
当前市场的需求不足,同时还体现在企业层面。一个更具体的指标就是PPI(生产者价格指数)。今年6月份,我国的PPI同比下跌5.4%,自2022年10月份以来,已经连续9个月下跌。与消费领域相比,工业领域的通缩压力更大,下跌趋势更加明显。
长期来看,PPI和CPI之间存在上下游的传导关系。如果PPI的下跌趋势不能有效逆转,甚至将来继续扩大降幅,那么上游PPI的价格下跌压力最终会向下游传导,进一步拉低CPI的价格走势;反之,如果企业信心增强,工业品价格上涨,最终也会拉动终端消费的价格回暖,让物价指数摆脱通缩的压力。
对于当前的物价形势,央行最近做出公开回应,表示“在外部经济高通胀的背景下,我国的物价相对是比较平稳的”;“我国宏观经济稳步恢复、M2保持较快增长,与历史上的典型通缩存在明显差异”。对于当前和未来的通缩走势,央行的基本判断是——目前没有出现通缩,下半年也不会有通缩风险。 c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