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248)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丑玉米”引发的争论

6月底,父母在自留地种的一小片黏玉米熟了。地头上自卖也可以,可是二老要顶着今年出奇热的大太阳,实在受罪,再就是村庄里几乎家家都有自种,玉米卖得很便宜,便宜到两位老同志对自己的劳动价值产生怀疑。不忍看他们辛苦,更想让他们体会一点自己劳动的“获得感”,我决定帮他们卖一卖玉米。

我手机里有两个小区团购群,最近看大家团购玉米挺踊跃,跟群主沟通后,我也在群里发了自家玉米的信息,10块钱比之前的团购多给一根。参加团购的大多是家中管采买的当家人,对价格敏感,一根玉米的优惠着实吸引了不少人。于是,周末回城,我的车子上装了几十袋玉米。

连日高温,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玉米的新鲜,我和二老4点早起下地掰玉米,然后又是分装又是贴名字,尽管早晨还算清凉,忙乎完也是一头的汗水了。我不敢停歇,赶在中午前把玉米送到了订货的两个小区。

本想午饭过后补一觉,没承想一下午我还是没闲着。先是有两个人说拿回去的玉米剥开发现有点老,说不是新鲜的,要退货。我赶紧解释是今年天气太过干旱,玉米皮显得黄,但的确是当天起早掰的。当即也表示不愿意吃可以退货,没问题。群里围观的其他人大热天都猫在家里,马上有上传图片的,是已经下锅煮熟的玉米,现身说法表示这玉米看着是有点“老相”,但吃起来并不是那种秋天的“老玉米”。

一会儿的工夫,你一言我一语参加讨论的人越来越多。我分辨了一下,大概分成两派:一派对玉米的品相提出批评,包括有虫、不够嫩。另一派辩驳说农业产品尤其是小户种植的不可能那么品貌统一,老点放高压锅煮就好多了,“有咬头”;有虫说明没有农药,把头上那一点切去就好。还好,一共只有三份退货,后来还有两个喜欢非规模化种植的群友私信我,说他们再要一份玉米,今后有应季的蔬菜也可以带给他们一些。

现在精品超市里的瓜果蔬菜品相看起来完美无缺,与之对应的一般是规模化种植,背后都有大的投资,而中国地域广阔,像我家二老这般的小种植户实际应该不少。从团购群里的客户反馈来看,从品种选择到对接销售端,个体种植与规模化种植相比没有任何优势。

当然,那些崇尚自然不忌讳虫眼的群友,一定程度上对小规模种植给予肯定。后续经过了解,我发现那是一些参与过农村劳动,或是近距离观察过农业生产的人,他们知晓一些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对“丑菜”也能生出一些关怀,理解农产品不可能都长成快餐汉堡的标准模样。

(读者 河虾) 读者来信